汉语“有界结构”英译技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来源 | 第9-10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5 组织框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2.1 “有界”vs“无界”理论概述 | 第14-18页 |
2.2 “有界结构”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2.3 “有界化”的手段 | 第19-23页 |
2.3.1 状态确定手段 | 第19-21页 |
2.3.2 有定手段 | 第21页 |
2.3.3 时体手段 | 第21-22页 |
2.3.4 语境手段 | 第22-23页 |
2.4 汉语“有界结构”的建构机制 | 第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汉、英“有界结构”对比研究 | 第25-36页 |
3.1 汉、英状语对比 | 第25-29页 |
3.1.1 汉、英地点状语对比 | 第25-28页 |
3.1.2 汉、英频度状语对比 | 第28-29页 |
3.2 汉、英时体对比 | 第29-33页 |
3.2.1 汉、英语法范畴“时”对比 | 第30-32页 |
3.2.2 汉、英语法范畴“体”对比 | 第32-33页 |
3.3 汉、英有定结构对比 | 第33-34页 |
3.4 汉、英“有界结构”的异同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汉语状语“有界结构”的英译技巧 | 第36-47页 |
4.1 汉语地点状语的英译 | 第36-41页 |
4.1.1 位置对应法 | 第38-39页 |
4.1.2 位置不对应法 | 第39-41页 |
4.2 汉语频度状语的英译 | 第41-45页 |
4.2.1 位置对应法 | 第43-44页 |
4.2.2 位置不对应法 | 第44-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汉语时体“有界结构”的英译技巧 | 第47-61页 |
5.1 汉语时态的英译 | 第47-51页 |
5.2 汉语体态的英译 | 第51-59页 |
5.2.1 汉语经历体的英译 | 第51-53页 |
5.2.2 汉语进行体的英译 | 第53-57页 |
5.2.3 汉语完成体的英译 | 第57-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汉语有定“有界结构”的英译技巧 | 第61-67页 |
6.1 汉语指示词的英译 | 第61-63页 |
6.2 汉语领属结构的英译 | 第63-65页 |
6.3 汉语定指从句结构的英译 | 第65-6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67-71页 |
7.1 研究发现 | 第67-69页 |
7.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69页 |
7.3 研究启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件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