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1.1 本课题研究的动机与内容 | 第10-11页 |
1.2 本课题现状分析与文献研究 | 第11-14页 |
1.2.1 对吴碧霞演唱艺术的现状分析 | 第11-12页 |
1.2.2 对《红楼梦》作品的研究分析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吴碧霞演唱艺术风格及艺术成就 | 第14-18页 |
1.1 吴碧霞艺术成长历程与个人成就 | 第14-15页 |
1.2 独特的演唱风格——中西合璧 | 第15-18页 |
第二章 《红楼梦》音乐的审美分析 | 第18-38页 |
2.1 《红楼梦》音乐的词作之源 | 第19-20页 |
2.2 《红楼梦》歌词的审美分析 | 第20-26页 |
2.2.1 歌词的情景内容美 | 第20-24页 |
2.2.2 歌词的结构形式美 | 第24-26页 |
2.3 音乐部分——王立平倾情创作下的曲调分析 | 第26-38页 |
2.3.1 曲作者王立平简介 | 第26-27页 |
2.3.2 王立平笔下的《红楼梦》情感 | 第27-38页 |
第三章 吴碧霞《红楼梦》音乐演唱的审美分析 | 第38-66页 |
3.1 演唱中音质的审美体现 | 第39-42页 |
3.1.1 精巧的呼吸 | 第39-41页 |
3.1.2 完美的共鸣 | 第41-42页 |
3.2 依字行腔的韵味美 | 第42-51页 |
3.2.1 咬字吐字清晰准确 | 第43-45页 |
3.2.2 行腔气韵生动鲜明 | 第45-47页 |
3.2.3 情感基调把握准表现细 | 第47-51页 |
3.3 演唱中体现出的美学原则 | 第51-55页 |
3.3.1 忠实再现与再度创新的统一 | 第52-53页 |
3.3.2 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 | 第53-54页 |
3.3.3 个人体验与集体交流结合 | 第54-55页 |
3.4 吴碧霞演唱风格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 第55-62页 |
3.4.1 文化的影响 | 第56-58页 |
3.4.2 环境的影响 | 第58-61页 |
3.4.3 自身性格的因素 | 第61-62页 |
3.5 《红楼梦》声乐作品各种演唱特色的比较研究 | 第62-66页 |
3.5.1 陈力、郑绪岚、黄华丽各自的演唱风格 | 第62-64页 |
3.5.2 陈力、郑绪岚、吴碧霞、黄华丽分别对《红楼梦》演绎的不同特色 | 第64-65页 |
3.5.3 陈力、郑绪岚、黄华丽与吴碧霞演唱的共同点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吴碧霞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的贡献 | 第66-71页 |
4.1 为构建科学的民族声乐教学理念提供参考 | 第67-70页 |
4.1.1 以传统民族声乐为基础 | 第67-68页 |
4.1.2 以借鉴美声唱法为手段 | 第68-69页 |
4.1.3 以开放的声乐美学为导向 | 第69-70页 |
4.2 对民族民间歌曲的充分挖掘 | 第70-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1 特殊身份对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 | 第71-72页 |
2 吴碧霞在声乐艺术表演中的社会影响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