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次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越西、甘洛等五地方言研究现状概述 | 第9-11页 |
1.1.1 越西、甘洛等五地方言调查和分区报告 | 第9-10页 |
1.1.2 越西、甘洛等五地方言硕士论文、期刊论文 | 第10-11页 |
1.2 本文的调查对象、时间以及所采用的语音材料、研究方法 | 第11-14页 |
1.2.1 发音人情况 | 第11-12页 |
1.2.2 调查字表、录音设备及分析软件 | 第12-13页 |
1.2.3 本文所用的语音材料来源 | 第13页 |
1.2.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 本文所用符号说明 | 第14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越西、甘洛等五县市的概述、历史沿革及交通 | 第15-26页 |
2.1 越西县的概述、历史沿革及交通 | 第15-17页 |
2.1.1 概述 | 第15页 |
2.1.2 历史沿革 | 第15-16页 |
2.1.3 交通 | 第16-17页 |
2.2 乐山市的概述、历史沿革及交通 | 第17-18页 |
2.2.1 概述 | 第17页 |
2.2.2 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2.2.3 交通 | 第18页 |
2.3 峨边彝族自治县的概述、历史沿革及交通 | 第18-20页 |
2.3.1 概述 | 第18-19页 |
2.3.2 历史沿革 | 第19页 |
2.3.3 交通 | 第19-20页 |
2.4 甘洛县的概述、历史沿革及交通 | 第20-22页 |
2.4.1 概述 | 第20页 |
2.4.2 历史沿革 | 第20-21页 |
2.4.3 交通 | 第21-22页 |
2.5 西昌市的概述、历史沿革及交通 | 第22-26页 |
2.5.1 概述 | 第22页 |
2.5.2 历史沿革 | 第22-24页 |
2.5.3 交通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越西、甘洛语音系统 | 第26-43页 |
3.1 越西方言语音系统 | 第26-34页 |
3.1.1 越西话声母系统 | 第26-27页 |
3.1.2 越西话韵母系统 | 第27-30页 |
3.1.3 越西话声调系统 | 第30-32页 |
3.1.4 越西话声韵配合表 | 第32-34页 |
3.2 甘洛方言语音系统 | 第34-43页 |
3.2.1 甘洛话声母系统 | 第34-36页 |
3.2.2 甘洛话韵母系统 | 第36-38页 |
3.2.3 甘洛话声调系统 | 第38-40页 |
3.2.4 甘洛话声韵配合表 | 第40-43页 |
第四章 越西、甘洛等五地方言语音特征比较 | 第43-87页 |
4.1 声母语音特征 | 第43-53页 |
4.1.1 声母发音部位 | 第43-47页 |
4.1.2 声母发音方法 | 第47-53页 |
4.2 韵母的语音特征 | 第53-85页 |
4.2.1 韵母的开合 | 第53-61页 |
4.2.2 韵尾 | 第61-62页 |
4.2.3 韵母 | 第62-85页 |
4.3 声调的语音特征 | 第85-87页 |
第五章 甘洛语音与乐山、峨边、越西、西昌、成都五地方言语音特征相似度研究 | 第87-104页 |
第六章 越西、甘洛等五地方言形成 | 第104-106页 |
6.1 以普通语言学分析方言形成 | 第104-106页 |
6.1.1 移民与乐山、峨边、甘洛、越西方言形成 | 第104-105页 |
6.1.2 移民与西昌方言形成 | 第105-106页 |
6.2 以接触语言学分析方言形成 | 第106页 |
结语 | 第106-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附录 | 第111-152页 |
甘洛话同音字表 | 第111-138页 |
越西话同音字表 | 第138-152页 |
后记 | 第152-153页 |
在校期间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