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论文

认知行为改变策略对情绪调节困难儿童社会技能成效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12-18页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第12-14页
    1.2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3 研究问题第15页
    1.4 研究意义第15页
        1.4.1 理论意义第15页
        1.4.2 实践意义第15页
    1.5 操作性定义第15-17页
    1.6 研究限制第17-18页
2 文献综述第18-50页
    2.1 学龄期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特点第18-20页
    2.2 情绪调节概述第20-31页
        2.2.1 情绪调节的涵义第20-21页
        2.2.2 情绪调节的理论第21-25页
        2.2.3 主要研究方法第25-29页
        2.2.4 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第29-31页
    2.3 社会技能概论第31-38页
        2.3.1 社会技能的涵义第31-33页
        2.3.2 儿童社会技能的研究取向第33-34页
        2.3.3 儿童社会技能的测量第34-36页
        2.3.4 儿童社会技能的相关研究第36-38页
    2.4 儿童社会技能与情绪调节的关系第38-39页
    2.5 认知行为改变策略第39-50页
        2.5.1 认知行为改变策略的涵义第39-40页
        2.5.2 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历史第40-48页
        2.5.3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48-50页
3 研究架构与方法第50-56页
    3.1 研究架构第50-52页
    3.2 研究对象第52页
        3.2.1 问卷初测对象第52页
        3.2.2 问卷正式施测及常模取样对象第52页
        3.2.3 认知行为改变策略实验干预对象第52页
    3.3 研究方法第52-53页
    3.4 研究工具第53-55页
    3.5 数据处理第55-56页
4 研究一:《儿童情绪调节能力问卷》的编制第56-75页
    4.1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第56页
        4.1.1 研究目的第56页
        4.1.2 研究问题第56页
    4.2 研究对象第56-58页
        4.2.1 问卷初测对象第56页
        4.2.2 问卷正式施测对象第56-58页
    4.3 研究方法第58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58-72页
        4.4.1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问卷》的编制第58-59页
        4.4.2 问卷初测与结果分析第59-61页
        4.4.3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问卷》的信效度分析第61-68页
        4.4.4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问卷》的常模建立第68-72页
    4.5 讨论第72-75页
        4.5.1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问卷》的信效度、适用性与常模样本代表性第72-75页
5 研究二: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现况分析及影响因素调查第75-92页
    5.1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第75页
        5.1.1 研究目的第75页
        5.1.2 研究问题第75页
    5.2 研究对象第75页
        5.2.1 问卷施测对象第75页
    5.3 研究方法第75-76页
        5.3.1 问卷调查法第75页
        5.3.2 研究工具第75-76页
        5.3.3 数据处理第76页
    5.4 结果第76-85页
        5.4.1 原始分数的平均分和标准差第76页
        5.4.2 不同背景变量下学习能力差异分析第76-81页
        5.4.3 不同背景变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交互作用分析第81-84页
        5.4.4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第84-85页
    5.5 讨论第85-92页
        5.5.1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现状分析第85页
        5.5.2 不同人口变量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差异分析第85-90页
        5.5.3 年级与父亲文化程度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交互作用分析第90-91页
        5.5.4 性别与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交互作用分析第91页
        5.5.5 性别、年级与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预测力分析第91-92页
6 研究三: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干预研究第92-136页
    6.1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第92页
        6.1.1 研究目的第92页
        6.1.2 研究问题第92页
    6.2 研究设计第92-96页
        6.2.1 研究对象第92-93页
        6.2.2 研究变量第93-94页
        6.2.3 实验步骤与方法第94-95页
        6.2.4 干预效果评量工具第95-96页
    6.3 研究方法第96-97页
    6.4 个案干预工具第97页
    6.5 干预过程第97-124页
        6.5.1 认知行为改变策略干预方案设计第97-99页
        6.5.2 个案情况及干预过程第99-124页
    6.6 结果第124-133页
        6.6.1 干预效果质性评估第124-127页
        6.6.2 干预效果量化评估第127-133页
    6.7 讨论第133-136页
        6.7.1 认知行为改变策略对提高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干预效果分析第133-134页
        6.7.2 认知行为改变策略对提高儿童社会能力干预效果分析第134-136页
7 结论与建议第136-141页
    7.1 结论第136-138页
        7.1.1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且常模样本具有代表性第136页
        7.1.2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总体情况好,不同背景因素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第136-137页
        7.1.3 年级与父亲文化程度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交互作用显著第137页
        7.1.4 性别与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之交互作用显著第137页
        7.1.5 认知行为改变策略对提高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具有显著效果第137页
        7.1.6 认知行为改变策略对提高儿童社会技能具有显著效果第137-138页
    7.2 建议第138-140页
        7.2.1 教育上的建议第138-139页
        7.2.2 未来研究上的建议第139-140页
    7.3 研究不足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47-148页
附录第148-180页
致谢第180-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研究--以广西师范大学本科生为例
下一篇:脯氨酸代谢在甘菊和切花菊抵御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