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 已有的研究成果 | 第15-17页 |
3.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4. 研究方法和手段 | 第18页 |
5. 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五)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20页 |
(六) 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相关概念及其必要性 | 第22-24页 |
一、人际关系 | 第22页 |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 | 第22-23页 |
三、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理论依据和来源 | 第24-29页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理论 | 第24页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4页 |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和谐理念 | 第24-26页 |
(一) 儒家“仁者爱人”学说 | 第25页 |
(二) 儒家恪守诚信的思想 | 第25页 |
(三) 儒家的“忠恕之道” | 第25页 |
(四) 儒家“和而不同”思想 | 第25-26页 |
(五) 墨家的“兼爱”思想 | 第26页 |
四、借鉴国外近代人际关系理论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技巧指导 | 第26-29页 |
(一) 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 | 第26页 |
(二) 符号互动理论 | 第26-27页 |
(三) 场合交往论 | 第27页 |
(四) “交往行为”理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 | 第29-40页 |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上喜忧参半 | 第29-30页 |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现状 | 第30-33页 |
(一) 扩展了交往范围,主动交往意识加深 | 第30页 |
(二) 舍友关系总体上相处愉快 | 第30页 |
(三) 师生关系总体协调 | 第30-31页 |
(四) 亲子关系状况良好,大学生相对独立 | 第31页 |
(五) 大学生的交往动机端正 | 第31-33页 |
三、存在部分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谐的现象 | 第33-40页 |
(一) 部分大学生与同龄人交往缺乏深度 | 第33-34页 |
(二) 部分大学生与老师交往缺乏真诚 | 第34页 |
(三) 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期望值过高 | 第34页 |
(四) 部分大学生交往形式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存在交往虚拟化倾向 | 第34-36页 |
(五) 部分内向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突出 | 第36-37页 |
(六) 部分大学生存在个人主义倾向 | 第37-40页 |
1. 对网友的“一拍两散”的分歧处理方法 | 第37-38页 |
2. 独生子女中的“唯我独尊” | 第38-39页 |
3. 交往行径情绪化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谐的原因分析 | 第40-50页 |
一、外部原因及分析 | 第40-46页 |
(一)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功利主义抬头 | 第40页 |
(二) 校园和谐文化渲染力量薄弱 | 第40-41页 |
(三) 班级团体氛围不足 | 第41页 |
(四)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思想教育有效性不高 | 第41-43页 |
1. 德育课指导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 第42页 |
2. 辅导员的辅导作用不足 | 第42-43页 |
3. 缺乏专业的网站指导平台 | 第43页 |
(五) 校园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效用甚微 | 第43-45页 |
1. 对心理咨询室的错误认识 | 第44页 |
2. 团体心理活动缺乏 | 第44-45页 |
(六) 部分大学生家庭教育令人不满意 | 第45-46页 |
二、内部原因及分析 | 第46-50页 |
(一) 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偏差 | 第46-48页 |
1. 自我认知偏差 | 第46-47页 |
2. 对他人认知偏差 | 第47页 |
3. 人际关系认知偏差 | 第47-48页 |
(二) 个人经历中形成与人交际的情感障碍 | 第48-49页 |
1. 自卑心理 | 第48页 |
2. 自负心理 | 第48页 |
3. 过度的嫉妒心理 | 第48-49页 |
(三) 人际交往能力障碍 | 第49-50页 |
1. 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 | 第49页 |
2. 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 | 第50-65页 |
一、高校方面 | 第50-57页 |
(一) 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 第50-52页 |
1. 举办人际关系专项讲座,提高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认识 | 第50页 |
2. 增加第二课堂活动,提供大学生人际交往机会 | 第50-51页 |
3. 规范社团建设,提升社团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 第51页 |
4. 增设人际交往技巧指导的专业网站 | 第51-52页 |
(二) 加强班集体建设,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和谐提供平台 | 第52-53页 |
1. 开展人际关系问题的主题班会,实际解决人际问题 | 第52页 |
2. 学习我党革命传统作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 | 第52-53页 |
3. 学校鼓励学生开展团体的课外活动 | 第53页 |
(三)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指导 | 第53-56页 |
1. 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 | 第53页 |
2. 教师要加强指导学生解决实际交往中人际困惑的技能 | 第53-54页 |
3. 加强观念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 | 第54-56页 |
(四) 辅导员做好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工作 | 第56页 |
(五) 从心理学视角入口,调整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 第56-57页 |
1. 积极开展团队心理活动 | 第56-57页 |
2. 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心理保健功能 | 第57页 |
二、学生个人方面 | 第57-65页 |
(一) 正确认识人际关系的意义 | 第57-58页 |
(二) 构建合理的自我概念 | 第58-59页 |
(三) 掌握与人交际的原则 | 第59-62页 |
1. 向善原则——大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 | 第59-60页 |
2. 平等尊重原则——大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原则 | 第60-61页 |
3. 诚信友爱原则——大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 第61页 |
4. 自信宽容——大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 | 第61-62页 |
(四) 学习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 第62-65页 |
1. 进行积极的印象管理——构建和谐自我 | 第62-63页 |
2. 适当的自我暴露——交往主体间的和谐共生 | 第63页 |
3. 掌握言语技巧,学会倾听——走向和谐关系的成功之道 | 第63-64页 |
4. 把握利他与利己的度——推动和谐关系长远发展 | 第64页 |
5. 控制自己的情绪——维护和谐人际关系的稳定 | 第64-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注释 | 第66-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附录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