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0-19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1-12页 |
1.2.1 为认识壮语区农村学前儿童普通话习得的偏误分布及规律提供资料 | 第11页 |
1.2.2 为壮语区农村学前儿童学好普通话提供借鉴 | 第11-12页 |
1.3 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1.3.1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 第12页 |
1.3.2 对比分析理论 | 第12页 |
1.3.3 偏误分析理论 | 第12-13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5 创新及不足 | 第16-17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7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新安、果化两镇农村学前儿童语言偏误分析 | 第19-60页 |
2.1 平果县新安、果化两镇语言概述 | 第19-20页 |
2.2 调查对象及内容 | 第20-22页 |
2.2.1 对学前儿童的调查 | 第21页 |
2.2.2 对教师的调查 | 第21-22页 |
2.2.3 对家长的调查 | 第22页 |
2.3 学前儿童语音偏误分析 | 第22-42页 |
2.3.1 声母偏误分析 | 第23-35页 |
2.3.2 韵母偏误分析 | 第35-42页 |
2.4 学前儿童词汇偏误分析 | 第42-53页 |
2.4.1 基于现实语料的偏误分析 | 第42-50页 |
2.4.2 基于调查问卷的偏误分析 | 第50-53页 |
2.5 学前儿童语法偏误分析 | 第53-60页 |
2.5.1 基于现实语料的偏误分析 | 第53-56页 |
2.5.2 基于调查问卷的偏误分析 | 第56-60页 |
第三章 造成壮语区农村壮语学前儿童语言偏误的原因 | 第60-81页 |
3.1 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第60-66页 |
3.1.1 语音方面 | 第60-63页 |
3.1.2 词汇方面 | 第63-65页 |
3.1.3 语法方面 | 第65-66页 |
3.2 教师水平的影响 | 第66-70页 |
3.2.1 师资情况方面 | 第66-69页 |
3.2.2 实践教学方面 | 第69-70页 |
3.3 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 | 第70-81页 |
3.3.1 家庭语言环境方面 | 第71-75页 |
3.3.2 儿童语言偏误与家庭语言因素关系 | 第75-81页 |
第四章 壮语区农村学前儿童语言教学对策 | 第81-91页 |
4.1 结合偏误根源针对性教学 | 第81-87页 |
4.2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 第87-89页 |
4.3 构建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 | 第89-91页 |
结语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附录 | 第97-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