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实践意义 | 第14页 |
1.2.2 理论价值 | 第14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4-16页 |
1.3.1 性质形容词界定 | 第14-16页 |
1.3.2 语义因子界定 | 第16页 |
1.4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4.1 语义因子释义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2 性质形容词释义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5 研究理论、材料、方法以及基本思路 | 第19-21页 |
1.5.1 研究理论 | 第19页 |
1.5.1.1 义位结构论 | 第19页 |
1.5.1.2 语义场理论 | 第19页 |
1.5.2 研究材料 | 第19页 |
1.5.3 研究方法以及基本思路 | 第19-21页 |
1.5.3.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3.2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第2章 汉语性质形容词义位系统的确立 | 第21-28页 |
2.1 义位分析理论 | 第21-22页 |
2.2 义位的界定 | 第22-23页 |
2.3 性质形容词义位样本来源 | 第23-25页 |
2.4 性质形容词义位系统的确立 | 第25-27页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性质形容词义位语义因子分析 | 第28-63页 |
3.1 性质形容词义位语义因子研究的必要性 | 第28-32页 |
3.1.1 传统词语释义方式 | 第28-30页 |
3.1.2 词语现代释义方式概述 | 第30-32页 |
3.2 性质形容词义位语义因子的定量—定性分析 | 第32-59页 |
3.2.1 性质形容词义位语义因子定量分析 | 第33-36页 |
3.2.2 性质形容词义位语义因子定性分析 | 第36-59页 |
3.3 语义因子在性质形容词义位释义中的作用 | 第59-60页 |
3.4 目前性质形容词义位释义中存在的问题 | 第60-62页 |
3.5 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基于语义场的性质形容词语义因子分布的优化模式 | 第63-131页 |
4.1 构建性质形容词语义场 | 第63-65页 |
4.1.1 性质形容词语义场分类 | 第63-64页 |
4.1.2 语义场构建中义位的选择 | 第64-65页 |
4.2 性质形容词各语义场语义因子分析 | 第65-125页 |
4.2.1 事物性质词 | 第65-92页 |
4.2.1.1 表形状 | 第65-73页 |
4.2.1.2 表颜色 | 第73-75页 |
4.2.1.3 表光线 | 第75-76页 |
4.2.1.4 表环境 | 第76-78页 |
4.2.1.5 表空间 | 第78-81页 |
4.2.1.6 表声音 | 第81页 |
4.2.1.7 表味道 | 第81-83页 |
4.2.1.8 表气味 | 第83-84页 |
4.2.1.9 表感觉 | 第84-90页 |
4.2.1.10 表时间 | 第90-91页 |
4.2.1.11 表速度 | 第91-92页 |
4.2.2 人物性质形容词 | 第92-108页 |
4.2.2.1 表外形 | 第92-94页 |
4.2.2.2 表外貌 | 第94-95页 |
4.2.2.3 表年龄 | 第95-96页 |
4.2.2.4 表品质 | 第96-101页 |
4.2.2.5 表作风 | 第101-102页 |
4.2.2.6 表习惯 | 第102-104页 |
4.2.2.7 表处境 | 第104-106页 |
4.2.2.8 表关系 | 第106-107页 |
4.2.2.9 表评价 | 第107-108页 |
4.2.3 事件性质形容词 | 第108-125页 |
4.2.3.1 表判断 | 第108-115页 |
4.2.3.2 表程度 | 第115-122页 |
4.2.3.3 表内容 | 第122-125页 |
4.3 性质形容词语义场的语义因子分布表 | 第125-130页 |
4.4 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5章 结语 | 第131-133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131页 |
5.2 研究不足与可拓展空间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5页 |
作者简历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