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7-14页 |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 | 第7-9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1.1.2 研究对象 | 第7-9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2 张载德育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哲学基础 | 第14-18页 |
| 2.1 张载德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第14-16页 |
| 2.1.1 张载德育思想的形成 | 第14-15页 |
| 2.1.2 张载德育思想的发展 | 第15-16页 |
| 2.2 张载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16-18页 |
| 3 张载的主要德育思想 | 第18-37页 |
| 3.1 张载道德教育的目标 | 第18-20页 |
| 3.2 张载道德教育的内容 | 第20-32页 |
| 3.2.1 为天地立心的天道观 | 第20-22页 |
| 3.2.2 为生民立道的人性论 | 第22-25页 |
| 3.2.3 为去圣继绝学的道统论 | 第25-29页 |
| 3.2.4 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理想 | 第29-32页 |
| 3.3 张载道德教育的途径 | 第32-37页 |
| 3.3.1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第32-33页 |
| 3.3.2 克己、心弘与学习 | 第33-35页 |
| 3.3.3 大其心 | 第35-37页 |
| 4 张载德育思想的特征、历史局限性和当代启示 | 第37-44页 |
| 4.1 张载德育思想的特征 | 第37-38页 |
| 4.2 张载德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38-41页 |
| 4.3 张载德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 第41-44页 |
| 4.3.1 张载德育思想与中国梦相结合,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 第41-42页 |
| 4.3.2 借鉴张载德育思想的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