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交替传译中中式英语的应对策略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9页 |
| 第一章 中式英语概述及其产生原因 | 第9-15页 |
| 第一节 中式英语界定 | 第9-11页 |
| 一、中式英语定义 | 第9-10页 |
| 二、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中式英语产生原因 | 第11-14页 |
| 一、中西思维差异 | 第11-12页 |
| 二、文化历史差异 | 第12-13页 |
| 三、文句组建差异 | 第13-1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汉英交传中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 | 第15-26页 |
| 第一节 词汇层面 | 第15-19页 |
| 一、搭配错误 | 第15-16页 |
| 二、词汇冗余 | 第16-17页 |
| 三、同义堆积 | 第17-18页 |
| 四、生硬保留四字格风格 | 第18-19页 |
| 第二节 句子层面 | 第19-25页 |
| 一、过度直译 | 第19-20页 |
| 二、无逻辑连接 | 第20-21页 |
| 三、代词指代不明 | 第21-22页 |
| 四、悬垂修饰语 | 第22页 |
| 五、短语或从句位置不当 | 第22-23页 |
| 六、名词肿胀 | 第23-24页 |
| 七、生硬保留中式风格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中式英语应对策略及其应用 | 第26-39页 |
| 第一节 意译 | 第26-31页 |
| 第二节 转换 | 第31-34页 |
| 第三节 提炼简化 | 第34-35页 |
| 第四节 添加逻辑连接词 | 第35-37页 |
| 第五节 靠近修饰词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附录 原文节选 | 第43-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