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8-18页 |
第一章 外来词的界定 | 第18-23页 |
1.1 狭义外来词 | 第18-19页 |
1.2 广义外来词 | 第19-21页 |
1.3 王力先生关于外来词的理论 | 第21-22页 |
1.4 本研究的界定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龙虫并雕斋”系列作品中外来词的类型 | 第23-37页 |
2.1 外来词的来源类型 | 第23-26页 |
2.1.1 欧美源外来词 | 第23-24页 |
2.1.2 日源外来词 | 第24-25页 |
2.1.3 其他语源外来词 | 第25-26页 |
2.2 外来词的引入类型 | 第26-30页 |
2.2.1 纯音译词 | 第26-28页 |
2.2.2 音译加类词 | 第28-29页 |
2.2.3 半音译半意译词 | 第29-30页 |
2.2.4 意译词 | 第30页 |
2.3 外来词的语义类型 | 第30-37页 |
2.3.1 专有名词 | 第31-34页 |
2.3.2 文化方面外来词 | 第34-35页 |
2.3.3 社会方面外来词 | 第35-37页 |
第三章 “龙虫并雕斋”系列作品中外来词的时代特征 | 第37-51页 |
3.1 社会背景 | 第37-39页 |
3.1.1 西学东渐 | 第37-38页 |
3.1.2 改革开放 | 第38-39页 |
3.2 外来词共性 | 第39-51页 |
3.2.1 音译词盛行 | 第39-40页 |
3.2.2 异译词突出 | 第40-47页 |
3.2.3 日源词丰富 | 第47-51页 |
第四章 “龙虫并雕斋”系列作品中外来词的个人特色 | 第51-56页 |
4.1 个人经历 | 第51-52页 |
4.1.1 出身背景 | 第51页 |
4.1.2 成长经历 | 第51-52页 |
4.2 外来词个性 | 第52-56页 |
4.2.1 方言语音影响 | 第52-54页 |
4.2.2 西方语音影响 | 第54-56页 |
第五章 “龙虫并雕斋”系列作品中外来词对汉语系统的影响 | 第56-64页 |
5.1 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影响 | 第56-58页 |
5.1.1 外来词丰富词义系统 | 第56-57页 |
5.1.2 外来词作为语素参与构词 | 第57-58页 |
5.2 对现代汉语书写系统的影响 | 第58-59页 |
5.2.1 汉字的创制和吸收 | 第58-59页 |
5.2.2 汉字书写符号的多元化 | 第59页 |
5.3 对《汉语大词典》书证的影响 | 第59-64页 |
5.3.1 《汉语大词典》中的“龙虫并雕斋”系列作品书证 | 第59-60页 |
5.3.2 “龙虫并雕斋”系列作品外来词对《汉语大词典》书证的补益 | 第60-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附录一 | 第71-72页 |
附录二 | 第72-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