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自媒体视角下民族节庆品牌传播研究--以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0页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方法第11-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1.3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22页
        1.2.1 自媒体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2 民族节庆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3 品牌传播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 概念界定和理论背景第22-30页
        1.3.1 自媒体第22-25页
        1.3.2 民族节庆第25-26页
        1.3.3 品牌传播第26-27页
        1.3.4 节庆品牌传播第27-30页
第二章 六月六山歌节的品牌发展历程第30-39页
    2.1 六月六山歌节品牌建构历程回顾第30-34页
        2.1.1 城步六月六山歌节的历史渊源第30页
        2.1.2 山歌节的品牌蜕变第30-31页
        2.1.3 品牌体系的建构第31-33页
        2.1.4 品牌传播渠道搭建第33-34页
    2.2 “互联网+山歌”开启自媒体传播之路第34-39页
        2.2.1 微博第35-36页
        2.2.2 微信订阅号第36-37页
        2.2.3 头条号第37-39页
第三章 六月六山歌节品牌的自媒体传播要素分析第39-65页
    3.1 传播主体的官方色彩较浓第39-43页
        3.1.1 微信订阅号:两级传播主体第39-40页
        3.1.2 微博:意见领袖的“中心化”第40-43页
    3.2 传播渠道丰富多元第43-46页
        3.2.1 订阅号精准化传播第43页
        3.2.2 朋友圈的“圈子化”传播第43-45页
        3.2.3 微博大V:大规模二级传播第45页
        3.2.4 微博话题引发舆论波形扩散第45-46页
        3.2.5 报名和投票通道推动人际传播第46页
        3.2.6 头条号建设相对薄弱第46页
    3.3 传播内容以点带面,整合传播第46-52页
        3.3.1 核心活动树立品牌形象第47-50页
        3.3.2 人文风情铸造品牌内核第50页
        3.3.3 品牌元素贯穿始终第50-52页
    3.4 受众的聚合和转化第52-53页
        3.4.1 聚合目标受众第52页
        3.4.2 转化为现有受众第52-53页
    3.5 传播效果的双重维度评估第53-65页
        3.5.1 平台方维度传播效果分析第53-56页
        3.5.2 受众感知维度传播效果分析第56-65页
第四章 民族节庆品牌自媒体传播的审视与启示第65-79页
    4.1 自媒体视角六月六山歌节品牌传播的SWOT分析第65-71页
        4.1.1 内部优势分析第65-67页
        4.1.2 内部劣势分析第67-68页
        4.1.3 外部机遇分析第68-71页
        4.1.4 外部挑战分析第71页
    4.2 六月六山歌节品牌的自媒体传播对策探究第71-74页
        4.2.1. 加强社交类自媒体建设第71-72页
        4.2.2. 加强资讯类自媒体布局第72-73页
        4.2.3. 线下活动体验:线上品牌延伸第73页
        4.2.4. 精细化运营吸引用户第73页
        4.2.5. 提升品牌变现能力第73-74页
    4.3 民族节庆品牌自媒体传播的审视与启示第74-79页
        4.3.1 自媒体是民族节庆品牌传播的重要渠道第74-75页
        4.3.2 传播主体方面力求大众化和平民化第75-76页
        4.3.3 传播内容方面加强创新性建设第76页
        4.3.4 传播渠道方面布局高渗透率自媒体第76-77页
        4.3.5 传播受众方面提升用户体验第77页
        4.3.6 传播效果方面注意实时评估第77-79页
结语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附录第84-90页
致谢第90-9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遗”西平县大铜器的传承与传播研究
下一篇:喊麦亚文化的传播研究--以MC天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