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民族器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中国民族器乐论文--打击乐理论和演奏法论文

“非遗”西平县大铜器的传承与传播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源起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第11-12页
        1.3.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页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7页
        1.4.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1.4.2 国内研究综述第14-17页
        1.4.3 本文创新点第17页
    1.5 相关概念解释第17-20页
        1.5.1 大铜器第17-18页
        1.5.2 大铜器的传承与传播第18-20页
第二章 历时性和共时性境遇下的大铜器第20-34页
    2.1 田野调查情况概述第20-23页
    2.2 历时性境遇下的大铜器第23-26页
        2.2.1 大铜器的起源第23-24页
        2.2.2 1949年以前第24-25页
        2.2.3 1949年至1978年第25-26页
        2.2.4 1978年至今第26页
    2.3 共时性境遇下的大铜器第26-34页
        2.3.1 大铜器的传播组织第27-29页
        2.3.2 大铜器的传播符号第29-34页
第三章 大铜器的阶梯式传承第34-41页
    3.1 大铜器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第34-35页
    3.2 阶梯式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第35-39页
    3.3 大铜器阶梯式传承的影响和面临的挑战第39-41页
第四章 大铜器的扩散型传播第41-48页
    4.1 大铜器的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第41-45页
        4.1.1 大铜器的组织传播方式第41-43页
        4.1.2 大铜器大众传播方式的匮乏第43-45页
    4.2 大铜器扩散型传播的影响第45-48页
第五章 大铜器传承和传播的关键因素第48-55页
    5.1 传播主体第48-50页
        5.1.1 文化传承人: 传承和创新的关键第48-50页
        5.1.2 国家在场: 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第50页
    5.2 传播媒介第50-51页
    5.3 传播内容第51-53页
    5.4 传播技巧第53-55页
第六章 大铜器传承和传播所面临挑战的应对策略第55-60页
    6.1 注重大铜器的“动态”传承第55-56页
    6.2 以人为本第56-57页
        6.2.1 注重年轻一代参与者和受众的培养第56页
        6.2.2 加强对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继承第56-57页
    6.3 传播方式多样化第57-60页
        6.3.1 拓宽思维,进行文化资源整合第58页
        6.3.2 注重与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的结合第58-60页
结语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附录一第63-64页
附录二第64-65页
附录三第65-67页
致谢第67-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EA模型的我国量化基金绩效研究
下一篇:自媒体视角下民族节庆品牌传播研究--以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