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技术创新人员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导论第11-1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第12-13页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3-14页
        1.3.1 研究方法第13页
        1.3.2 研究内容与思路第13-14页
    1.4 可能的创新点第14-15页
第2章 技术创新人员股权激励文献综述第15-24页
    2.1 股权激励动因分析第15-16页
    2.2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第16-20页
        2.2.1 管理层或员工持股与公司绩效第16-19页
        2.2.2 技术人员持股与公司绩效第19-20页
    2.3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研究第20-22页
    2.4 关于技术股权第22-24页
第3章 技术创新人员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第24-31页
    3.1 从合作思想中管窥股权激励第24-25页
    3.2 从“经济人假设”到“复杂人假设”第25-27页
    3.3 产权、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产权第27-29页
    3.4 利润分享与目标一致第29-31页
第4章 技术创新人员股权激励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31-40页
    4.1 技术创新人员股权激励的必要性分析第31-38页
        4.1.1 技术创新人员职业心理、行为特点与工作特征分析第31-34页
        4.1.2 技术创新人员、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第34-36页
        4.1.3 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人员激励现状与缺陷第36-38页
    4.2 技术创新人员股权激励的可行性分析第38-40页
        4.2.1 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成长性有利于股权激励的实施第38页
        4.2.2 日渐完善的政策法规有利于股权激励的实施第38页
        4.2.3 深入的理论研究有利于股权激励的实施第38-39页
        4.2.4 丰富的国内外实践经验有利于股权激励的实施第39-40页
第5章 国内外技术创新人员股权激励的做法与启示第40-47页
    5.1 国外技术创新人员股权激励的典型做法第40-42页
        5.1.1 美国股权激励的做法第40页
        5.1.2 英国股权激励的做法第40-41页
        5.1.3 荷兰股权激励的做法第41-42页
        5.1.4 新加坡股权激励的做法第42页
    5.2 国内技术创新人员股权激励的主要做法第42-43页
        5.2.1 技术成果作价入股第42页
        5.2.2 骨干技术人员持大股第42-43页
        5.2.3 技术人员股份奖励第43页
        5.2.4 技术人员股票期权第43页
    5.3 国内外股权激励比较第43-45页
        5.3.1 股权激励类型比较第43-44页
        5.3.2 激励对象和持股比例比较第44页
        5.3.3 持股价格比较第44页
        5.3.4 权益规定比较第44-45页
    5.4 启示与借鉴第45-47页
        5.4.1 入股形式多样化第45页
        5.4.2 股权管理长期化第45页
        5.4.3 权利责任对等化第45-46页
        5.4.4 持股范围合理化第46-47页
第6章 技术创新人员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分析.37第47-57页
    6.1 研究思路与样本选取第47-48页
        6.1.1 研究思路第47页
        6.1.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第47-48页
    6.2 G1与G2影响下的企业绩效比较分析第48-49页
    6.3 G11与G12影响下的企业绩效比较分析第49-50页
    6.4 典型案例佐证第50-57页
        6.4.1 案例基本情况第51-52页
        6.4.2 绩效对比分析第52-56页
        6.4.3 研究结论第56-57页
第7章 新海宜技术创新人员股权激励方案修正第57-64页
    7.1 技术股权激励模式与构思第57-58页
        7.1.1 技术股权的具体模式第57-58页
        7.1.2 技术股权激励体系构思第58页
        7.1.3 技术成果价值评估问题第58页
    7.2 新海宜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修正第58-64页
        7.2.1 新海宜2008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概况第58-59页
        7.2.2 新海宜技术期权方案设计第59-64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64-6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5-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及个人简历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知识转移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下一篇: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渊源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