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基于知识转移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导论第11-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1 知识经济社会已然到来第11页
        1.1.2 知识型员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第11页
        1.1.3 以促进知识转移为重要内容的知识管理正在兴起第11-12页
        1.1.4 现有的激励机制受到挑战第12页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2-13页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第13-19页
    2.1 激励理论的起源与发展第13-15页
        2.1.1 行为科学理论第13-15页
        2.1.2 委托代理理论第15页
        2.1.3 两种理论的结合第15页
    2.2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第15-17页
        2.2.1 知识型员工及其特质第15-16页
        2.2.2 知识型员工激励第16-17页
    2.3 知识转移第17-19页
第3章 知识型员工与知识转移第19-26页
    3.1 知识型员工第19-21页
        3.1.1 知识型员工的界定第19页
        3.1.2 知识型员工特征第19-21页
    3.2 知识转移第21-23页
        3.2.1 知识及其类型与形态第21-22页
        3.2.2 知识转移第22-23页
    3.3 知识型员工与知识转移第23-26页
        3.3.1 加大了刺激转移主体行为动机的难度第23-24页
        3.3.2 降低了组织对知识转移活动的控制程度第24-26页
第4章 知识型员工参与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第26-35页
    4.1 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演化博弈分析第26-29页
        4.1.1 基本模型第26-28页
        4.1.2 模型分析第28-29页
    4.2 专用性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委托代理模型分析第29-32页
        4.2.1 模型第29-32页
        4.2.2 模型分析第32页
    4.3 激励机制面临的挑战第32-35页
第5章 激励机制设计目标与原则第35-40页
    5.1 激励机制设计目标第35-36页
        5.1.1 增加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转移收益第35页
        5.1.2 降低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转移成本第35-36页
        5.1.3 提升知识转移的专用性第36页
    5.2 激励机制设计原则第36-40页
        5.2.1 个人价值原则第36-37页
        5.2.2 公平原则第37页
        5.2.3 差异化原则第37页
        5.2.4 目标一致原则第37-38页
        5.2.5 组织情境原则第38页
        5.2.6 系统化原则第38-40页
第6章 激励机制设计第40-47页
    6.1 基于提高转移收益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第40-41页
        6.1.1 以绩效奖金为核心的全过程激励第40-41页
        6.1.2 知识转移专项奖金第41页
    6.2 基于降低转移成本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第41-43页
        6.2.1 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第41-42页
        6.2.2 营造宽容互助的学习型企业文化第42-43页
        6.2.3 鼓励员工参与第43页
    6.3 基于提升知识转移专用性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第43-45页
        6.3.1 知识转移专项培训第43-44页
        6.3.2 多条晋升渠道鼓励专用性投资第44页
        6.3.3 虚拟股权绑定企业与员工利益第44-45页
    6.4 激励机制的系统性第45-47页
第7章 案例分析第47-50页
    7.1 集团概况第47页
    7.2 知识转移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第47-50页
        7.2.1 建立知识转移网络平台第47页
        7.2.2 鼓励非正式交流第47页
        7.2.3 建立知识转移专项绩效考核机制第47-48页
        7.2.4 建立知识转移专项奖励制度第48页
        7.2.5 多元化的知识转移激励制度第48页
        7.2.6 培育知识转移文化第48-50页
第8章 结语第50-52页
    8.1 主要结论第50页
    8.2 研究展望第50-52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2-56页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56-57页
后记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东省投资主体结构的环境效应分析
下一篇:技术创新人员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