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国内外个人-工作契合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2.2 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2.3 国内外心理授权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1.3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第22-2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4-27页 |
1.4.1 研究的内容 | 第24页 |
1.4.2 研究的框架 | 第24-27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7-39页 |
2.1 个人-工作契合理论 | 第27-30页 |
2.1.1 个人-工作契合理论的涵义 | 第27-28页 |
2.1.2 个人-工作契合理论的维度 | 第28-29页 |
2.1.3 个人-工作契合与岗位胜任的异同 | 第29-30页 |
2.2 自我概念理论 | 第30-32页 |
2.2.1 自我概念理论的涵义 | 第30页 |
2.2.2 自我概念的结构 | 第30-31页 |
2.2.3 自我概念与个人-工作契合理论的结合 | 第31-32页 |
2.3 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理论 | 第32-35页 |
2.3.1 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涵义 | 第32-33页 |
2.3.2 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分类 | 第33-34页 |
2.3.3 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2.4 心理授权理论 | 第35-39页 |
2.4.1 心理授权的内涵与结构 | 第35-36页 |
2.4.2 心理授权的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2.4.3 心理授权的作用机制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概念模型构建 | 第39-49页 |
3.1 基于自我概念的个人-工作契合的内部作用机制 | 第39-40页 |
3.1.1 互补性契合的基础性作用 | 第39-40页 |
3.1.2 自我概念的调节作用 | 第40页 |
3.2 个人-工作契合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作用路径 | 第40-42页 |
3.2.1 个人-工作契合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发生机制 | 第41页 |
3.2.2 个人-工作不契合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发生机制 | 第41-42页 |
3.3 心理授权的部分中介效应 | 第42-49页 |
3.3.1 部分中介效应的含义 | 第42-43页 |
3.3.2 心理授权的部分中介效应发生机制 | 第43-44页 |
3.3.3 自主决策权矩阵 | 第44-49页 |
第四章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第49-59页 |
4.1 假设关系的提出 | 第49-52页 |
4.1.1 个人-工作契合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关系 | 第49-50页 |
4.1.2 个人-工作契合与心理授权的关系 | 第50-51页 |
4.1.3 心理授权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关系 | 第51-52页 |
4.2 实证研究的结构模型构建 | 第52-53页 |
4.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采样 | 第53-59页 |
4.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53-57页 |
4.3.2 数据的采样 | 第57-59页 |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 第59-75页 |
5.1 分析原理与指标描述 | 第59-62页 |
5.1.1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原理 | 第59页 |
5.1.2 常用拟合度指标 | 第59-62页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因子分析 | 第62-67页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2-63页 |
5.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63-65页 |
5.2.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65-67页 |
5.3 模型的拟合与修正 | 第67-69页 |
5.4 模型最终检验 | 第69-75页 |
5.4.1 模型拟合指数分析 | 第69-70页 |
5.4.2 路径分析 | 第70-71页 |
5.4.3 中介变量的效果验证 | 第71-75页 |
第六章 结果讨论及对策分析 | 第75-83页 |
6.1 结果讨论 | 第75-77页 |
6.2 个人-工作不契合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 第77-83页 |
6.2.1 个人-工作不契合条件下的三维模型 | 第77-79页 |
6.2.2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探讨 | 第79-83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3-8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3-85页 |
7.2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85-87页 |
7.2.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85页 |
7.2.2 不足与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作者简介 | 第95-97页 |
1.基本情况 | 第95页 |
2.教育背景 | 第95页 |
3.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5-97页 |
附录 | 第97-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