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导论 | 第9-18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9-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 第13-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研究脉络和框架 | 第15-16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文献回顾与述评 | 第18-32页 |
2.1 中国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 | 第18-28页 |
2.1.1 组织公民行为情境问题及本土化研究动因 | 第18-20页 |
2.1.2 中国情景下的组织公民行为结构维度 | 第20-21页 |
2.1.3 中国情境下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 第21-26页 |
2.1.4 中国情境下组织公民行为的实施效应 | 第26-28页 |
2.2 组织主人翁行为理论 | 第28-30页 |
2.2.1 组织主人翁行为概念产生背景 | 第28-29页 |
2.2.2 与组织主人翁行为相关的研究 | 第29-30页 |
2.3 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 | 第30-32页 |
3 组织主人翁行为本质及内在要求 | 第32-39页 |
3.1 组织主人翁行为相关概念辨析 | 第32-34页 |
3.1.1 组织主人翁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 | 第32-33页 |
3.1.2 打工者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组织主人翁行为 | 第33-34页 |
3.2 三类组织行为的内在联系 | 第34-36页 |
3.2.1 异化劳动理论 | 第34-35页 |
3.2.2 从谋生劳动向乐生劳动的跃迁 | 第35-36页 |
3.3 组织主人翁行为的内在要求 | 第36-39页 |
4 组织主人翁行为结构及逻辑分析 | 第39-46页 |
4.1 文化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 行为缘起:家族主义和泛家族主义 | 第40-42页 |
4.2.1 家族主义 | 第40-41页 |
4.2.2 泛家族主义 | 第41-42页 |
4.3 组织主人翁行为内涵 | 第42-46页 |
4.3.1 组织主人翁行为的差序结构 | 第42-43页 |
4.3.2 组织主人翁行为的逻辑架构 | 第43-46页 |
5 社会结构和行为逻辑的变迁:组织主人翁行为演化过程 | 第46-56页 |
5.1 文化变迁和行为演化 | 第46-47页 |
5.2 乡土社会时期的组织主人翁行为 | 第47-49页 |
5.2.1 乡土社会 | 第47-48页 |
5.2.2 组织主人翁行为的自然合成 | 第48-49页 |
5.3 后乡土社会时期的组织主人翁行为 | 第49-51页 |
5.3.1 后乡土社会 | 第49-50页 |
5.3.2 组织主人翁行为的凋敝 | 第50-51页 |
5.4 建国后对组织主人翁行为的有益探索 | 第51-55页 |
5.4.1 "主人翁时代" | 第51-52页 |
5.4.2 "主人翁时代"的行为逻辑 | 第52-54页 |
5.4.3 "主人翁时代"的没落 | 第54-55页 |
5.5 启示与趋势 | 第55-56页 |
6 组织主人翁行为机制建构——基于组织视角 | 第56-65页 |
6.1 行为建构的必要及可能 | 第56-58页 |
6.1.1 行为建构的必要性 | 第56-57页 |
6.1.2 行为建构的机遇 | 第57-58页 |
6.2 组织主人翁行为的生成机制 | 第58-63页 |
6.2.1 交换机制 | 第58-60页 |
6.2.2 教化机制 | 第60-61页 |
6.2.3 权威机制 | 第61-63页 |
6.3 三位一体的机制架构 | 第63-65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65-7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7.2 研究意义 | 第66-67页 |
7.3 理论启示 | 第67-69页 |
7.4 管理建议 | 第69-70页 |
7.5 研究局限和展望 | 第70-73页 |
7.5.1 研究局限 | 第70-72页 |
7.5.2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 第81-82页 |
后记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