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解州方言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6页 |
| 第一章 引论 | 第16-28页 |
| ·解州历史沿革及地理人口概况 | 第16-17页 |
| ·山西方言研究成果回顾 | 第17-20页 |
| ·解州方言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20页 |
| ·本课题的资料准备情况 | 第20-21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解州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 | 第22-24页 |
| ·本书的记音 | 第24-28页 |
| 第二章 语音篇 | 第28-91页 |
| ·解州方言音系 | 第28-29页 |
| ·声母 | 第28页 |
| ·韵母 | 第28-29页 |
| ·单字调 | 第29页 |
| ·解州方言声韵调配合关系 | 第29-37页 |
| ·声韵配合关系 | 第29-31页 |
| ·声韵调配合表 | 第31-37页 |
| ·解州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 | 第37-42页 |
| ·声母对应规律 | 第37-39页 |
| ·韵母对应规律 | 第39-42页 |
| ·声调对应规律 | 第42页 |
| ·解州方言历史音韵 | 第42-67页 |
| ·中古声母与解州声母的对应关系 | 第43-45页 |
| ·中古韵母与解州韵母的对应关系 | 第45-53页 |
| ·古声调与解州声调的对应关系 | 第53-54页 |
| ·解州今声母与古声母的对应关系 | 第54-59页 |
| ·解州韵母与中古韵母的对应关系 | 第59-67页 |
| ·文白异读 | 第67-71页 |
| ·声母的文白异读 | 第68-69页 |
| ·韵母的文白异读 | 第69页 |
| ·文读和白读的声母、韵母都不相同 | 第69-71页 |
| ·同音字表 | 第71-91页 |
| 第三章 词汇篇 | 第91-239页 |
| ·解州方言本字考 | 第91-124页 |
| ·解州方言古语词 | 第124-142页 |
| ·河东方言与古典戏曲 | 第142-153页 |
| ·《窦娥冤》中的河东方言口语词汇 | 第142-146页 |
| ·《西厢记》中的河东方言口语词汇 | 第146-153页 |
| ·关于关汉卿的籍贯问题 | 第153页 |
| ·解州方言的构词特点 | 第153-176页 |
| ·重叠 | 第153-173页 |
| ·词缀 | 第173-174页 |
| ·后缀 | 第174-176页 |
| ·解州方言与四川方言对比 | 第176-178页 |
| ·分类词表 | 第178-239页 |
| 第四章 语法篇 | 第239-301页 |
| ·解州方言的副词 | 第239-243页 |
| ·程度副词 | 第239-240页 |
| ·范围副词 | 第240页 |
| ·时间和频率副词 | 第240-242页 |
| ·表情态、方式的副词 | 第242-243页 |
| ·语气副词 | 第243页 |
| ·解州方言的代词 | 第243-263页 |
| ·人称代词 | 第243-250页 |
| ·指示代词 | 第250-257页 |
| ·疑问代词 | 第257-263页 |
| ·解州方言的助词 | 第263-268页 |
| ·结构助词 | 第263-265页 |
| ·动态助词 | 第265-268页 |
| ·解州方言的语气词 | 第268-272页 |
| ·疑问语气 | 第268-270页 |
| ·反问句 | 第270页 |
| ·陈述句 | 第270-271页 |
| ·祈使句 | 第271页 |
| ·感叹句 | 第271-272页 |
| ·解州方言的特殊句式 | 第272-274页 |
| ·比较句 | 第272-274页 |
| ·解州方言的“去” | 第274-276页 |
| ·表达复句关系的关联词语和语气词 | 第276-282页 |
| ·因果类复句 | 第276-278页 |
| ·并列类复句 | 第278-280页 |
| ·转折类复句 | 第280-282页 |
| ·语料记音 | 第282-301页 |
| ·语法例句 | 第282-289页 |
| ·谚语和歇后语 | 第289-301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301-304页 |
| ·语音方面 | 第301-302页 |
| ·词汇方面 | 第302-303页 |
| ·语法方面 | 第303-3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4-31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311-312页 |
| 致谢 | 第312-314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314-315页 |
| 承诺书 | 第315-3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