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 ABSTRACT | 第15-1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0页 |
| ·司法话者识别概述 | 第18-22页 |
| ·选题意义 | 第22-24页 |
| ·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7-28页 |
|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28页 |
| ·基本观点 | 第28页 |
| ·研究材料 | 第28-29页 |
|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与文本无关特征音段在山西方言与普通话间进行话者识别的可行性调查——辩证认识话者自动识别系统 | 第30-40页 |
| ·话者自动识别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30-36页 |
| ·话者自动识别系统的发展 | 第30-31页 |
| ·话者自动识别系统特征参数的研究现状 | 第31-34页 |
| ·话者自动识别系统正确识别率的现状 | 第34-36页 |
| ·话者自动识别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 ·应用现状 | 第36页 |
| ·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 ·制约话者自动识别系统识别率的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山西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差异性研究 | 第40-48页 |
| ·山西方言概貌 | 第40-41页 |
| ·山西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整体差异 | 第41-42页 |
| ·山西各片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具体差异 | 第42-47页 |
| ·发声态方面的具体差异 | 第42-43页 |
| ·声调方面的具体差异 | 第43-44页 |
| ·声母方面的具体差异 | 第44-46页 |
| ·韵母方面的具体差异 | 第46-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山西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一致度调查研究 | 第48-54页 |
| ·引言 | 第48-49页 |
| ·调研所用比对标准 | 第49-50页 |
| ·调研结果与讨论 | 第50-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司法话者识别中同声同韵异调音节的可比性研究 | 第54-63页 |
| ·引言 | 第54页 |
| ·实验条件 | 第54页 |
| ·实验器材 | 第54页 |
| ·声样 | 第54页 |
| ·实验参数 | 第54页 |
| ·实验内容及结果 | 第54-61页 |
| ·同声同韵异调音节的共振峰特性 | 第54-60页 |
| ·同声同韵异调音节的声母特性 | 第60页 |
| ·同声同韵异调音节的过渡音征特性 | 第60-61页 |
| ·讨论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第六章 司法话者识别中异声同韵音节的可比性研究 | 第63-130页 |
| ·引言 | 第63-64页 |
| ·实验条件与声样采集 | 第64-66页 |
| ·实验设备 | 第64页 |
| ·声样内容及发音人 | 第64-66页 |
| ·实验参数 | 第66页 |
| ·实验内容与结果 | 第66-76页 |
| ·常见单元音韵母的实验 | 第66-70页 |
| ·常见复韵母与鼻韵母的实验 | 第70-76页 |
| ·分析、讨论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8-130页 |
| 第七章 司法话者识别中口音韵母、鼻化韵母、鼻韵母的语图判别法探究 | 第130-142页 |
| ·引言 | 第130-133页 |
| ·口音韵母、鼻化韵母、鼻韵母的语图表现 | 第133-136页 |
| ·口音韵母的语图表现 | 第133-134页 |
| ·鼻化韵母的语图表现 | 第134页 |
| ·鼻韵母的语图表现 | 第134-136页 |
| ·口音韵母、鼻化韵母、鼻韵母的语图判别法 | 第136-140页 |
| ·语音采集 | 第136页 |
| ·语图判别 | 第136-140页 |
| ·注意事项 | 第140-141页 |
| ·结束语 | 第141-142页 |
| 第八章 从话者识别角度认识山西汾城方言的紧喉音节 | 第142-156页 |
| ·山西汾城方言的紧喉音 | 第142-143页 |
| ·实验设备与声样采集 | 第143-144页 |
| ·实验设备 | 第143页 |
| ·发音人及声样内容 | 第143-144页 |
| ·实验参数 | 第144页 |
| ·实验内容 | 第144-154页 |
| ·汾城方言紧喉音节的发声类型 | 第144-151页 |
| ·汾城方言紧喉音整个韵母的发声方式 | 第151页 |
| ·汾城方言紧喉音对辅音声学特性的影响 | 第151-152页 |
| ·汾城方言紧喉音对韵母共振峰的影响 | 第152-154页 |
| ·结果 | 第154页 |
| ·结论 | 第154-156页 |
| 第九章 司法话者识别中不同后响复韵母共有响元音的可比性探究 | 第156-175页 |
| ·引言 | 第156页 |
| ·实验条件与声样 | 第156页 |
| ·实验设备 | 第156页 |
| ·声样内容及发音人 | 第156页 |
| ·实验参数 | 第156页 |
| ·实验内容与结果 | 第156-162页 |
| ·后响复韵母共有响元音共振峰的数据测量 | 第156-157页 |
| ·相同声调后响复韵母共有响元音共振峰可比性 | 第157-161页 |
| ·不同声调后响复韵母共有响元音共振峰可比性 | 第161-162页 |
| ·分析、讨论 | 第162页 |
| ·结论 | 第162-175页 |
| 第十章 认识非语音特征音段在司法话者识别中的价值 | 第175-178页 |
|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178-1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0-186页 |
| 致谢 | 第186-18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8-189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89-190页 |
| 承诺书 | 第190-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