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一、绪论 | 第10-23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1-21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21-22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二、青少年生命观和生命教育概述 | 第23-38页 |
(一) 生命的基本内涵 | 第23-27页 |
1. 生命的内涵 | 第23-24页 |
2. 生命的特征 | 第24-25页 |
3. 生命的价值 | 第25-27页 |
(二) 青少年生命观概述 | 第27-32页 |
1. 青少年的内涵 | 第27-28页 |
2. 生命观的内涵 | 第28页 |
3. 青少年生命观的基本内容 | 第28-31页 |
4. 青少年生命观的特点 | 第31-32页 |
(三) 青少年生命教育概述 | 第32-38页 |
1. 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涵 | 第32-33页 |
2. 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意义 | 第33-35页 |
3. 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 | 第35-38页 |
三、青少年生命观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8-52页 |
(一) 对生命的认识与情感 | 第38-39页 |
1. 对生命的总体认识与理解 | 第38-39页 |
2. 对自我、他人及动植物生命的认识与情感 | 第39页 |
(二) 对生命的体验与态度 | 第39-42页 |
1. 对生命的体验及对自身生命的态度 | 第40页 |
2. 对待死亡的态度 | 第40-41页 |
3. 对待自杀的态度 | 第41-42页 |
(三) 体现生命的生活状态及感受 | 第42-46页 |
1. 对学校生活的感受 | 第43页 |
2. 对自己前途的看法 | 第43页 |
3. 心理状况 | 第43-44页 |
4. 所面临的压力及处理方式 | 第44-46页 |
(四) 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 第46-47页 |
(五) 生命的责任感 | 第47-48页 |
(六) 保护生命的能力 | 第48页 |
(七) 对生命教育的需求及生命教育的实施情况 | 第48-52页 |
四、青少年正确生命观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52-68页 |
(一) 社会的原因分析 | 第52-55页 |
1. 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对青少年生命观的冲击 | 第52-53页 |
2. 优秀传统文化的失落和西方文化的渗透对青少年生命认知的影响 | 第53-54页 |
3. 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对青少年生命观的负面影响 | 第54-55页 |
(二) 家庭的原因分析 | 第55-60页 |
1. 家庭结构及成员的关系、言行对青少年生命观的影响 | 第55-56页 |
2. 父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 | 第56-58页 |
3. 家庭经济状况影响青少年的生命观 | 第58页 |
4. 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 | 第58-60页 |
(三) 学校的原因分析 | 第60-64页 |
1. 应试教育和技术教育的负面影响 | 第60-62页 |
2. 教师的生命意识和素养对学生的影响 | 第62-63页 |
3. 校园文化的不良方面对青少年生命观的影响 | 第63-64页 |
(四) 自身的原因分析 | 第64-68页 |
1. 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高低制约生命观的形成 | 第64-65页 |
2. 身心发展水平和性格情绪特点对生命观的影响 | 第65-68页 |
五、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 | 第68-84页 |
(一) 以家庭为基础,营造充满生命关怀的家庭教育氛围 | 第68-70页 |
1. 父母要关爱孩子,加强沟通与对话 | 第68页 |
2. 父母要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 | 第68-69页 |
3. 父母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 第69页 |
4.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情感和意志 | 第69-70页 |
(二) 以学校为主导,构建“以生命为本”的教育体系 | 第70-79页 |
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71页 |
2. 按学段分层教育,实现生命教育的有机衔接 | 第71-72页 |
3. 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与学科渗透相结合 | 第72-74页 |
4. 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 | 第74-75页 |
5. 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方式方法 | 第75-76页 |
6. 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76-77页 |
7. 创建人性化的教育评价制度 | 第77-78页 |
8. 提升教师的生命素养,加强师资培训 | 第78-79页 |
(三) 以社会为依托,创造生命教育的有利条件 | 第79-81页 |
1. 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 | 第79-80页 |
2. 加大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力度 | 第80页 |
3. 加强对娱乐场所和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 | 第80页 |
4. 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开展生命化的活动 | 第80-81页 |
(四) 以自我为核心,发挥青少年的主体作用 | 第81-84页 |
1. 学习生命问题的相关知识,深化生命认知 | 第81页 |
2. 从身边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 第81-82页 |
3. 在实践中体验感悟生命,增强生命情感 | 第82-83页 |
4. 学会自我调节,缓解心理压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附录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