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学习社区成员参与动机的策略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可行性分析 | 第13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4-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的实施过程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虚拟学习社区成员参与动机的理论概述 | 第18-27页 |
第一节 虚拟学习社区的相关概念概述 | 第18-19页 |
一、社区 | 第18页 |
二、虚拟社区 | 第18页 |
三、虚拟学习社区 | 第18页 |
四、天空教室简介 | 第18-19页 |
第二节 虚拟学习社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第三节 动机理论与网络环境下的动机研究 | 第22-27页 |
一、动机理论概述 | 第22-23页 |
二、网络环境下的动机研究 | 第23-27页 |
第三章 虚拟学习社区成员参与动机的调查分析 | 第27-33页 |
第一节 问卷设计与实施 | 第27-31页 |
一、问卷的设计 | 第27-28页 |
二、问卷的实施 | 第28-29页 |
三、调查问卷的正式发放与测试 | 第29-31页 |
第二节 问卷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31-33页 |
一、简单的统计描述 | 第31页 |
二、可靠性分析 | 第31页 |
三、聚类分析 | 第31页 |
四、因子分析 | 第31-32页 |
五、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数据分析结果和发现 | 第33-46页 |
第一节 样本特征描述 | 第33-36页 |
一、用户基本信息 | 第33-34页 |
二、用户的参与行为 | 第34页 |
三、用户的参与动机 | 第34-35页 |
四、学习者参与网站的感受 | 第35-36页 |
第二节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6-38页 |
一、信度分析 | 第36-38页 |
二、效度分析 | 第38页 |
第三节 相关分析 | 第38-40页 |
一、参与动机与参与强度的相关分析 | 第39页 |
二、网站认同感和参与强度的相关关系 | 第39-40页 |
第四节 方差分析 | 第40-46页 |
一、性别的方差分析 | 第40-41页 |
二、年龄的方差分析 | 第41-42页 |
三、文化程度的方差分析 | 第42-43页 |
四、性格的方差分析 | 第43-44页 |
五、职业的方差分析 | 第44-46页 |
第五章 虚拟学习社区成员参与动机的策略研究 | 第46-51页 |
第一节 营造良好地社区归属感 | 第46-47页 |
一、社区归属感的存在意义 | 第46-47页 |
二、如何加强社区的归属感 | 第47页 |
第二节 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 | 第47-48页 |
一、制定制度的意义 | 第47页 |
二、如何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 第47-48页 |
第三节 提高游戏性学习模块的比例 | 第48-49页 |
一、意义 | 第48页 |
二、增加游戏性学习模块的具体措施 | 第48-49页 |
第四节 优化学习环境设计 | 第49页 |
一、优化学习环境设计的意义 | 第49页 |
二、具体措施 | 第49页 |
第五节 发挥榜样作用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1-52页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1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局限性与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一、研究局限性 | 第51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