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图目录 | 第9-10页 |
表目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页 |
二、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三、研究目的 | 第13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四节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社会认知理论 | 第18页 |
二、自主学习理论 | 第18-19页 |
三、归因理论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涵义解析 | 第21-30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解读 | 第21-24页 |
一、教育虚拟社区 | 第21-22页 |
二、自我效能感 | 第22-24页 |
三、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 | 第24页 |
第二节 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概述 | 第24-28页 |
一、《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虚拟社区简介 | 第24-25页 |
二、自我效能感的特征 | 第25-26页 |
三、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学习模式及其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26-28页 |
第三节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价值意义 | 第28-30页 |
一、自我效能感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 第28页 |
二、自我效能感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 | 第28-29页 |
三、自我效能感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的学习策略 | 第29页 |
四、自我效能感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的学习情感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53页 |
第一节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问卷制定与实施 | 第30-38页 |
一、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假设模型 | 第30-31页 |
二、研究工具的编制 | 第31-36页 |
三、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正式测试 | 第36-38页 |
第二节 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51页 |
一、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总体分析和个体差异性分析 | 第38-39页 |
二、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51页 |
第三节 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小结 | 第51-53页 |
一、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总结 | 第51-52页 |
二、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模型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 | 第53-61页 |
第一节 基于自身因素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 | 第53-58页 |
一、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 | 第53-54页 |
二、正确评估自身能力,增强自信 | 第54-56页 |
三、保持良好的情绪心态 | 第56-57页 |
四、合理认知课程的灵活性和价值性 | 第57-58页 |
第二节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硬件环境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 | 第58-59页 |
一、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学习条件并保证良好的网速 | 第58页 |
二、教育虚拟社区应该建立沟通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沟通 | 第58-59页 |
第三节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软件环境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 | 第59-61页 |
一、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走出迷航的困境 | 第59页 |
二、创设良好社区学习氛围 | 第59-60页 |
三、为学习者树立学习榜样,获取积极地替代信息 | 第60页 |
四、评价机制灵活多样,多赞扬、少批评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一、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情感、学习策略等 | 第61页 |
二、对调查样本进行了个体差异性检验,得出了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在性格、家庭户口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几个方面存在差异 | 第61页 |
三、对教育虚拟社区中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影响教育虚拟社区中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 第61-62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62页 |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第62-63页 |
一、研究的局限性 | 第62页 |
二.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