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损伤后船体剩余强度评估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页 |
·船舶剩余强度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船体梁极限强度研究概述 | 第16-17页 |
·船体梁极限强度计算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直接计算法 | 第17-18页 |
·简化逐步破坏法 | 第18-19页 |
·非线性有限元法 | 第19-20页 |
·理想结构单元法 | 第20-21页 |
·极限强度实验研究概述 | 第21-22页 |
·本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22-24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2-23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损伤后船体梁浮态及载荷效应分析 | 第24-37页 |
·概述 | 第24-25页 |
·浮态参数 | 第25-28页 |
·载荷效应 | 第28-29页 |
·极限载荷的分项安全因子 | 第28页 |
·静水弯矩的计算 | 第28-29页 |
·波浪弯矩的计算 | 第29页 |
·浮态载荷计算程序的编制 | 第29-30页 |
·12,000DWT 油船计算实例 | 第30-36页 |
·12,000DWT 油船主要舱室要素及分布 | 第30-34页 |
·浮态及载荷计算 | 第34-35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损伤后船体梁极限强度的简化逐步破坏法 | 第37-67页 |
·极限强度的简化逐步破坏计算方法 | 第37-40页 |
·简化逐步破坏法假定 | 第37-38页 |
·逐步破坏法的计算流程 | 第38页 |
·单元划分方法 | 第38-40页 |
·单元应力-应变关系 | 第40-45页 |
·结构单元的弹塑性崩溃破坏 | 第40-41页 |
·梁柱屈曲 | 第41-42页 |
·扭转屈曲 | 第42-44页 |
·由折边型材制成的纵向加筋板的腹板局部屈曲 | 第44页 |
·由扁钢制成的纵向加筋板的腹板的局部屈曲 | 第44-45页 |
·板屈曲 | 第45页 |
·简化逐步破坏法计算程序的编制 | 第45-49页 |
·计算程序流程图 | 第47页 |
·横剖面参数的简化输入 | 第47-48页 |
·单元自动划分机制简介 | 第48-49页 |
·程序界面 | 第49页 |
·完整船体梁极限强度计算 | 第49-56页 |
·Reckling23 箱形梁模型极限强度计算 | 第49-51页 |
·Nishihara 箱形梁极限强度计算 | 第51-52页 |
·某散货船极限强度计算 | 第52-53页 |
·某双壳 VLCC 极限强度计算 | 第53-56页 |
·损伤后船体梁极限强度计算 | 第56-66页 |
·损伤船体梁非对称弯曲极限强度分析 | 第56-57页 |
·船体损伤的定义 | 第57-60页 |
·腐蚀损伤船体梁极限强度计算 | 第60-62页 |
·局部凹陷船体梁极限强度计算 | 第62-64页 |
·舷侧破损进水船体梁极限强度计算 | 第64-65页 |
·船底破损进水船体梁极限强度计算 | 第65-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损伤后船体梁极限强度的非线性有限元法 | 第67-97页 |
·非线性有限元基础模型化技术研究 | 第67-75页 |
·求解方法影响研究 | 第67-69页 |
·加载速率影响研究 | 第69-71页 |
·单元类型影响研究 | 第71-72页 |
·网格尺寸影响研究 | 第72-75页 |
·非线性有限元船体梁模型化技术研究 | 第75-84页 |
·舱段长度影响研究 | 第75-78页 |
·横向构件影响研究 | 第78-81页 |
·腐蚀余量影响研究 | 第81-83页 |
·初始缺陷影响研究 | 第83-84页 |
·船体梁极限强度的非线性有限元计算 | 第84-96页 |
·完整结构船体梁极限强度计算 | 第84-87页 |
·局部凹陷船体梁极限强度计算 | 第87-89页 |
·舷侧破损进水船体梁极限强度计算 | 第89-93页 |
·船底破损进水船体梁极限强度计算 | 第93-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五章 损伤结构的极限强度实验 | 第97-112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97-99页 |
·实验内容及目的 | 第97页 |
·试件设计 | 第97-98页 |
·测量对象及方案 | 第98页 |
·实验装置 | 第98-99页 |
·实验方案的有限元分析 | 第99-104页 |
·加载段长度的有限元分析 | 第99-101页 |
·四点弯曲与纯弯的对比分析 | 第101-104页 |
·矩形梁极限强度实验的开展 | 第104-106页 |
·完整结构试件 SQ-I | 第104-105页 |
·顶部破损试件 SQ-UP | 第105页 |
·拐角破损试件 SQ-CN | 第105-106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106-111页 |
·整体变形分析 | 第106-107页 |
·实验段变形分析 | 第107-109页 |
·载荷-位移曲线分析 | 第109-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六章 基于不同方法的损伤后船体梁剩余强度评估 | 第112-128页 |
·船体梁剩余强度评估衡准 | 第112-117页 |
·基于极限强度的剩余强度评估准则 | 第113-116页 |
·12,000DWT 油船剩余强度评估 | 第116-117页 |
·局部凹陷船体梁剩余强度评估 | 第117-119页 |
·舷侧破损船体梁剩余强度评估 | 第119-123页 |
·舷侧破损船体梁极限强度计算结果分析 | 第119-120页 |
·舷侧破损船体梁剩余强度评估 | 第120-123页 |
·船底破损船体梁剩余强度评估 | 第123-125页 |
·船底破损船体梁极限强度计算结果分析 | 第123-124页 |
·船底破损船体梁剩余强度评估 | 第124-125页 |
·损伤船体梁剩余强度评估方法分析 | 第125-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结论 | 第128-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详细摘要 | 第137-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