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前人研究概况 | 第9-14页 |
·趋向补语的研究 | 第9页 |
·“V 下”个案研究 | 第9-14页 |
·“V 下”中“下”的词类归属 | 第9-11页 |
·对“下”的语义的研究 | 第11-12页 |
·对“V 下”所构成的句式研究 | 第12-13页 |
·对“下”的历时演变的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拟解决的问题、以及语料来源 | 第14-16页 |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4页 |
·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下”的语法意义及“V 下”句法结构的分析 | 第16-38页 |
·表趋向意义的“下1” | 第16-25页 |
·“下1”的语法意义 | 第17-21页 |
·“下1”表示纵向的位移趋向义 | 第18-19页 |
·“下1”表示由近及远的横向位移趋向义 | 第19-20页 |
·“下1”表示抽象的位移趋向义 | 第20-21页 |
·“ V 下1”结构的句法分析 | 第21-25页 |
·宾语 NP 的特征 | 第21-22页 |
·“V 下1”所构成的句式 | 第22-25页 |
·表结果意义的“下2” | 第25-34页 |
·“下2”的语法意义 | 第26-31页 |
·“下2”表示与附着物脱离义 | 第26-28页 |
·“下2”表示使动作结果固定义 | 第28-30页 |
·“下2”表示容纳义 | 第30-31页 |
·“ V 下2”结构的句法分析 | 第31-34页 |
·宾语 NP 的特征 | 第31-32页 |
·“V 下2”所构成的句式 | 第32-34页 |
·表状态意义的“下3” | 第34-37页 |
·“下3”的语法意义 | 第34-36页 |
·“V 下3”结构的句法分析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V 下”结构中“下”的历时演变及虚化动因 | 第38-58页 |
·“下”的历时演变过程 | 第38-50页 |
·先秦时期——趋向义“下”的酝酿期 | 第38-40页 |
·两汉时期——趋向义“下”的萌芽期 | 第40-41页 |
·魏晋南北朝时期——趋向义“下”形成期 | 第41-43页 |
·唐五代时期——趋向义“下”的普遍运用期,结果义的形成期 | 第43-45页 |
·宋、元时期——结果义“下”普遍运用期 | 第45-46页 |
·明清至今——状态意义“下”的出现 | 第46-50页 |
·“下”的语法化动因探析 | 第50-58页 |
·认知图景与“下”的引申关系 | 第50-53页 |
·重新分析 | 第53-54页 |
·隐喻投射 | 第54-58页 |
·趋向义的内部扩展 | 第55-56页 |
·从趋向义到结果义 | 第56-57页 |
·从结果义到状态义 | 第57-58页 |
第四章 “V 下”与其他相关格式的比较 | 第58-68页 |
·“V 下”与“V 下来”的比较 | 第58-65页 |
·“下”“来”和“下来”的语义的分析 | 第58-59页 |
·“V 下来”与“V 下”的相同点 | 第59-60页 |
·“V 下来”与“V 下”的不同点 | 第60-65页 |
·“数量短语+V 下来” | 第60-62页 |
·状态意义的比较 | 第62-65页 |
·“V 下”与“V 开”格式的比较 | 第65-68页 |
·“下”与“开”表示脱离义的比较 | 第66-67页 |
·“下”与“开”表示容纳义的比较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