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12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7-8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8-9页 |
四、成果与结论 | 第9页 |
五、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明的冲突”:课程改革遭遇文化困境似乎是必然的 | 第12-18页 |
第一节 “文明的冲突”: 多元文化必须面对的可能性事实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知识观的转变:“文明冲突必然性”的理论考察 | 第13-15页 |
第三节 课程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文明冲突”必然性的历史考察 | 第15-18页 |
一、西方中世纪的课程 | 第15-16页 |
二、我国西周的六艺教育 | 第16-17页 |
三、偏差的背后:价值的扭曲体现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中西人论差异视阈中的课程改革文化困境举隅 | 第18-33页 |
第一节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教育理念的困境 | 第19-23页 |
一、主体性原理:近代西方人论的发展 | 第19-21页 |
二、“宗法人伦”与“商品经济的自由”: 两种不同的异化人论土壤对于社会中个体的影响 | 第21-22页 |
三、“扬弃异化”:教育理念转变的应然性文化抉择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权威与平等:教育模式的困境 | 第23-27页 |
一、怪现状: 一个让教师日益头疼的问题 | 第24页 |
二、祛魅: 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共同“参与” | 第24-26页 |
三、返魅: “必要的乌托邦” | 第26-27页 |
第三节 一元与多元:教育评价的困境 | 第27-33页 |
一、中国传统的伦理精神所孕育的一元思维 | 第27-29页 |
二、精细化的二元分裂和商品经济使西方有了多元的端倪 | 第29-30页 |
三、“怎么都行”与“脱节的评价”: 教育评价困境举隅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比较之后的一点启示性探求 | 第33-43页 |
第一节 合流的圆圈:“儿童世纪”西方课程改革嬗变的启示 | 第33-37页 |
一、历史的真相: “儿童世纪”的课程思想嬗变 | 第33-35页 |
二、流变的深在: 圆圈式发展的路向 | 第35-36页 |
三、合流: 圆圈式发展的必然态势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西方二元对立与中国传统智慧的启迪 | 第37-41页 |
一、西方的二元对立 | 第38-39页 |
二、传统智慧中的道家教育思想 | 第39-40页 |
三、道家教育思想的一点启示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比较后的一些建议 | 第41-43页 |
一、从询问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41-42页 |
二、教师需要正确理解“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内涵,让民主的理解洋溢于课堂 | 第42-43页 |
三、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发学生的讨论,并在讨论中保留多元的理解空间 | 第43页 |
第四章 一个概略的小结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