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本选题研究述评 | 第11-18页 |
| ·创新人才内涵 | 第11-14页 |
| ·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 | 第14-18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素质、创新人才类型之辨析 | 第21-27页 |
| ·创新人才要义阐释 | 第21-22页 |
| ·创新人才关键素质构成 | 第22-25页 |
| ·创新意识 | 第23页 |
| ·创新能力 | 第23-24页 |
| ·创新人格 | 第24-25页 |
| ·创新人才的类型 | 第25-27页 |
| ·按能力特征分类 | 第25-26页 |
| ·按人才类型分类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 第27-39页 |
| ·教育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的先导与灵魂 | 第27-30页 |
| ·高校教学过程:优化创新人才培养要素的关键 | 第30-34页 |
| ·教学计划 | 第30-31页 |
| ·教学内容 | 第31-33页 |
| ·教学方法 | 第33-34页 |
| ·教学评价 | 第34页 |
| ·高校教学资源: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 第34-36页 |
| ·师资队伍 | 第35页 |
| ·教学设施 | 第35-36页 |
| ·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人才培养的助力器 | 第36-39页 |
| 第四章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优化途径 | 第39-61页 |
| ·确立现代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 第39-42页 |
| ·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性人才观 | 第39-40页 |
| ·确立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质量观 | 第40-41页 |
| ·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教学观 | 第41-42页 |
| ·优化教学过程 | 第42-55页 |
| ·优化课程体系: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重 | 第42-48页 |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原则 | 第42-44页 |
|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优化途径 | 第44-48页 |
| ·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 第48-52页 |
|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 第48-52页 |
| ·教学手段的改革 | 第52页 |
|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发挥培养创新人才导向作用 | 第52-55页 |
| ·推行以绩点学分制为核心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 | 第55-61页 |
| ·现代教学管理制度的内涵 | 第55-56页 |
| ·学年学分制、计划学分制、绩点学分制之比较 | 第56-58页 |
| ·以绩点学分制为核心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架构 | 第58-59页 |
| ·以绩点学分制为核心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其功用和效能 | 第59页 |
| ·“以绩点学分制为核心的现代教学制度体系”具体制度方案设计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创新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 第61-72页 |
| ·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防特色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 第61页 |
| ·优化教学计划,形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 第61-65页 |
| ·大力度创建实践平台,以创新实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 第65-68页 |
| ·积极推行绩点学分制与本科生导师制 | 第68-70页 |
|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 第68-69页 |
| ·“以生为本”,完善学分制 | 第69-70页 |
| ·南航创新人才培养的讨论 | 第70-72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