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绪论 | 第16-20页 |
一、研究视角及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二、北京宫廷音乐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一) 有关北京宫廷音乐通史方面的研究 | 第17页 |
(二) 对定都北京四个朝代断代音乐史的研究 | 第17-18页 |
(三) 北京宫廷音乐的研究有待改善的一些方面 | 第18页 |
(四) 笔者进一步的补充探讨与研究 | 第18-19页 |
三、使用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北京建城建都的历史轨迹 | 第20-31页 |
第一节 北京城建轨迹 | 第20-23页 |
第二节 北京各个朝代的建都情况 | 第23-31页 |
一、金中都 | 第23-24页 |
二、元大都 | 第24-27页 |
三、明北京城 | 第27-29页 |
四、清京畿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建都北京四个朝代宫廷音乐的概况 | 第31-176页 |
第一节 金朝宫廷音乐 | 第31-50页 |
一、金朝音乐机构的建立 | 第31-33页 |
二、金朝宫廷音乐的分类 | 第33-44页 |
(一) 雅乐 | 第33-40页 |
1、郊祀歌 | 第36-37页 |
2、方丘歌 | 第37-38页 |
3、宗庙歌 | 第38-39页 |
4、殿庭歌 | 第39页 |
5、采茨曲 | 第39-40页 |
(二) 散乐 | 第40页 |
(三) 鼓吹 | 第40-43页 |
(四) 本族音乐 | 第43-44页 |
三、乐器的使用 | 第44页 |
四、金院本—金朝戏曲 | 第44-45页 |
五、金朝音乐所表达的美学思想 | 第45-46页 |
(一) 真 | 第45-46页 |
(二) 融合 | 第46页 |
六、金朝与中原汉族的文化交流 | 第46-47页 |
(一) 乐律 | 第46-47页 |
(二) 乐歌 | 第47页 |
(三) 教坊 | 第47页 |
(四) 戏曲 | 第47页 |
七、金朝音乐特点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元朝宫廷音乐 | 第50-111页 |
一、元朝宫廷音乐机构 | 第50-51页 |
二、元朝宫廷音乐类型 | 第51-78页 |
(一) 祭祀音乐 | 第51-56页 |
1、萨满音乐 | 第51-54页 |
2、宫廷雅乐 | 第54-56页 |
3、宫悬乐 | 第56页 |
(二) 朝会及宴飨之乐 | 第56-68页 |
(三) 巡幸、游皇城之乐 | 第68-70页 |
(四) 佛教乐舞 | 第70-73页 |
(五) 杂剧和散曲 | 第73-78页 |
1、元杂剧简介及形式 | 第74-75页 |
2、唱腔及使用乐器 | 第75页 |
3、宫廷中杂剧的表演情况 | 第75-78页 |
三、元朝宫廷乐器的使用 | 第78-84页 |
(一) 宫廷雅乐所使用的乐器 | 第78-79页 |
(二) 宫廷宴乐所使用的乐器 | 第79页 |
(三) 宫廷乐器的分类介绍 | 第79-84页 |
1、蒙古三弦 | 第79-80页 |
2、火不思 | 第80-81页 |
3、胡兀日 | 第81-82页 |
4、雅托克 | 第82-83页 |
5、兴隆笙 | 第83页 |
6、箜篌 | 第83-84页 |
四、元朝宫廷中经常演奏的乐曲 | 第84-98页 |
(一) 《海清拿天鹅》 | 第84-97页 |
1、乐曲介绍 | 第84-86页 |
2、音乐分析 | 第86-90页 |
3、琵琶演奏技巧 | 第90-94页 |
4、现存乐曲 | 第94-97页 |
5、曲谱价值 | 第97页 |
(二) 《白翎雀》 | 第97-98页 |
1、乐曲介绍 | 第97-98页 |
2、演奏技巧 | 第98页 |
五、宫廷音乐表演艺人 | 第98-100页 |
六、白云观音乐 | 第100-105页 |
(一) 白云观介绍 | 第100-101页 |
(二) 白云观道教音乐 | 第101-105页 |
七、乐律 | 第105页 |
八、元朝的文化交流 | 第105-108页 |
(一) 音乐的传承 | 第106页 |
1、元朝雅乐的传承 | 第106页 |
2、元朝倒喇戏的传承 | 第106页 |
(二) 音乐传播 | 第106-108页 |
1、中西方文化交流 | 第106-107页 |
2、元杂剧在日本的传播 | 第107页 |
3、雅乐在越南的传播 | 第107-108页 |
九、元朝宫廷音乐特点 | 第108-109页 |
(一) 统治阶级享乐的需要 | 第108页 |
(二) 兼收并蓄丰富音乐形式 | 第108页 |
(三) 文化交流促进音乐发展 | 第108-109页 |
结语 | 第109-111页 |
第三节 明朝宫廷音乐 | 第111-144页 |
一、明朝宫廷音乐机构 | 第111-113页 |
二、明朝宫廷音乐的分类 | 第113-128页 |
(一) 祭祀音乐 | 第113-120页 |
1、用于祭祀的宫廷雅乐 | 第113页 |
2、中和韶乐 | 第113-120页 |
3、丹陛大乐 | 第120页 |
4、文舞、武舞 | 第120页 |
(二) 宫廷宴乐 | 第120-125页 |
1、大宴乐 | 第121-123页 |
2、小宴乐 | 第123-124页 |
3、丹陛大乐 | 第124-125页 |
4、迎膳乐 | 第125页 |
5、进膳乐 | 第125页 |
6、导膳乐 | 第125页 |
(三) 朝贺女乐 | 第125-126页 |
(四) 四夷乐 | 第126页 |
(五) 其他类型 | 第126-127页 |
(六) 宫廷戏剧 | 第127-128页 |
1、杂剧 | 第127-128页 |
2、昆曲 | 第128页 |
三、明朝宗教音乐 | 第128-142页 |
(一) 智化寺京音乐 | 第128-140页 |
1、智化寺及京音乐介绍 | 第128-129页 |
2、智化寺音乐的曲牌 | 第129-131页 |
3、智化寺音乐的乐队 | 第131-136页 |
4、智化寺京音乐的乐谱 | 第136-137页 |
5、智化寺艺僧 | 第137-140页 |
(二) 明朝道教音乐 | 第140-142页 |
四、律制 | 第142-143页 |
结语 | 第143-144页 |
第四节 清朝宫廷音乐 | 第144-176页 |
一、清朝宫廷音乐机构 | 第144-147页 |
(一) 教坊司 | 第144页 |
(二) 和声署 | 第144-145页 |
(三) 乐部 | 第145页 |
(四) 南府 | 第145页 |
(五) 升平署 | 第145-147页 |
二、清朝宫廷音乐的种类 | 第147-165页 |
(一) 典制性音乐 | 第151-159页 |
1、中和韶乐 | 第151-156页 |
2、丹陛大乐 | 第156-158页 |
3、铙歌乐 | 第158页 |
4、卤薄乐 | 第158-159页 |
(二) 娱乐性音乐 | 第159-165页 |
1、清乐 | 第159-161页 |
2、四夷歌舞 | 第161-165页 |
三、清朝宫廷音乐中的戏曲艺术 | 第165-171页 |
(一) 演戏制度 | 第166-167页 |
(二) 演出的场所 | 第167-169页 |
(三) 宫廷戏曲声腔演变 | 第169-170页 |
(四) 宫廷演戏机构 | 第170页 |
(五) 宫廷戏曲的作用及积极影响 | 第170-171页 |
四、律制 | 第171-173页 |
五、清朝宫廷音乐的特点 | 第173-174页 |
(一) 对前朝音乐的继承和发展 | 第173页 |
(二) 各民族音乐不断交融 | 第173页 |
(三) 宫廷音乐典雅、严肃 | 第173-174页 |
结语 | 第174-176页 |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北京宫廷音乐的传承与现状 | 第176-193页 |
第一节 现代天坛雅乐 | 第176-185页 |
一、重建神乐署 | 第176-177页 |
二、清朝宫廷雅乐在现代重演 | 第177-181页 |
三、清朝宫廷雅乐重演后的特点 | 第181-185页 |
(一) 天坛公园宫廷雅乐的演奏沿袭了明清祭天仪式的形式 | 第181-183页 |
(二) 音乐的特点 | 第183-185页 |
1、八音齐备 | 第183页 |
2、天坛的雅乐表演只使用中国乐器,而没有用外来乐器 | 第183页 |
3、宫廷雅乐的演奏体现了“金声玉振” | 第183页 |
4、歌词是雅乐的重要部分 | 第183-185页 |
第二节 承德清音会 | 第185-193页 |
一、清音会的来历 | 第185-186页 |
二、清音会和十番的传承 | 第186-187页 |
三、清音会所演奏的曲目 | 第187页 |
四、清音会演奏所需要的乐器 | 第187-193页 |
(一) 乐器的基本特点 | 第187-191页 |
(二) 乐器的演奏特点 | 第191-193页 |
结束语 | 第193-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3页 |
附录一 | 第203-207页 |
图表谱索引 | 第203-207页 |
附录二 | 第207-220页 |
北京宫廷音乐纪年 | 第207-220页 |
附录三 | 第220-225页 |
论文引用主要史料简介 | 第220-225页 |
附录四——图片 | 第225-229页 |
致谢 | 第229-2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