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8-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13页 |
·主要材料 | 第9-10页 |
·主要仪器 | 第10页 |
·以乙醇为介质对淀粉进行球磨改性 | 第10页 |
·以水为介质对淀粉进行球磨改性 | 第10页 |
·球磨-交联改性淀粉的制备方法 | 第10页 |
·NaOH体系 | 第10页 |
·Na_2CO_3体系 | 第10页 |
·NaCl与Na_2CO_3混合体系 | 第10页 |
·RVA测定淀粉的糊化性质 | 第10页 |
·扫描电镜(SEM)形貌观察 | 第10-11页 |
·粒度分析 | 第11页 |
·X-射线结晶衍射测试 | 第11页 |
·红外光谱测试 | 第11页 |
·吸附量的测定 | 第11页 |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11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11页 |
·吸附量的测定方法 | 第11页 |
·含磷量的测定 | 第11-12页 |
·吸附性研究 | 第12页 |
·时间对吸附性的影响 | 第12页 |
·浓度对吸附性的影响 | 第12页 |
·温度对吸附性的影响 | 第12页 |
·释药性研究 | 第12页 |
·降解性研究 | 第12-13页 |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12页 |
·降解率测定 | 第12-1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3-38页 |
·以乙醇为介质球磨对淀粉的成糊温度和峰值粘度的影响 | 第13-17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13-15页 |
·响应面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15-17页 |
·以水为介质球磨对淀粉的成糊温度和峰值粘度的影响 | 第17-19页 |
·两种介质球磨对成糊温度和峰值粘度影响的比较 | 第19页 |
·球磨对淀粉形貌的影响 | 第19-21页 |
·原淀粉颗粒形貌 | 第19页 |
·乙醇作介质的球磨改性淀粉的颗粒形貌 | 第19-20页 |
·水作介质的球磨改性淀粉的颗粒形貌 | 第20-21页 |
·球磨对淀粉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21-22页 |
·原淀粉粒度分布 | 第21页 |
·乙醇作介质的球磨改性淀粉的粒度分布 | 第21-22页 |
·水作介质的球磨改性淀粉的粒度分布 | 第22页 |
·球磨对淀粉结晶性的影响 | 第22-24页 |
·乙醇作介质的球磨改性淀粉的结晶性 | 第22-23页 |
·水作介质的球磨改性淀粉的结晶性 | 第23-24页 |
·球磨方案的选择 | 第24页 |
·交联改性方法的比较 | 第24-26页 |
·NaOH体系 | 第24-25页 |
·Na_2CO_3体系 | 第25页 |
·NaCl与Na_2CO_3混合体系 | 第25-26页 |
·交联方法的比较及方案的选择 | 第26页 |
·球磨-交联改性淀粉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26-30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26-27页 |
·响应面实验 | 第27-30页 |
·球磨-交联改性淀粉的理化性质 | 第30-32页 |
·形貌 | 第30-31页 |
·粒度分布 | 第31页 |
·红外光谱 | 第31页 |
·糊化性质 | 第31-32页 |
·球磨-交联改性淀粉的吸附性质 | 第32-33页 |
·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 | 第32页 |
·浓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 | 第33页 |
·球磨-交联改性淀粉吸附机理的探讨 | 第33-36页 |
·吸附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吸附等温线的绘制 | 第34-35页 |
·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35-36页 |
·球磨-交联改性淀粉的释药性 | 第36-37页 |
·球磨-交联改性淀粉的降解性 | 第37-38页 |
主要结论与不足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附录一 粒度分布图 | 第47-50页 |
附录二 吸收曲线及标准曲线图 | 第50-51页 |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