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四、研究的难点和预期创新点 | 第12-13页 |
五、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二部分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5-19页 |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通识教育课程的内涵 | 第16页 |
三、通识教育与其他几个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6-19页 |
(一) 通识教育与通才教育 | 第16-17页 |
(二)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 第17页 |
(三)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 | 第17-19页 |
第三部分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 第19-25页 |
一、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 | 第19-21页 |
(一) 元培计划实施的背景 | 第19页 |
(二) 北京大学"通选课"改革措施 | 第19-20页 |
(三) 元培计划特色——举办"元培实验班" | 第20-21页 |
二、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 | 第21-23页 |
(一) 复旦学院成立背景 | 第21页 |
(二) 通识教育改革重点——实施"核心课程体系" | 第21-22页 |
(三) 复旦学院通识课程改革的三大特色 | 第22-23页 |
三、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 | 第23-25页 |
(一) 匡亚明学院成立背景 | 第23页 |
(二) "多学科、宽口径"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计划 | 第23-24页 |
(三) 办学特色——"大文科"和"大理科"课程计划 | 第24-25页 |
第四部分 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 第25-30页 |
一、哈佛大学的"新一轮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 第25-28页 |
(一)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 | 第25页 |
(二) 哈佛大学"新一轮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 第25-26页 |
(三)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计划"课程改革方案 | 第26-27页 |
(四) 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与特点 | 第27-28页 |
二、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的"通识课程改革" | 第28-30页 |
(一) 麻省理工学院通识课程改革背景 | 第28页 |
(二) 麻省理工学院"本科教育共通特别小组" | 第28-29页 |
(三) 麻省理工学院——强化教育特色 | 第29-30页 |
第五部分 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比较 | 第30-37页 |
一、中美大学通识教育理念比较分析 | 第30-31页 |
二、中美大学通识课程模式构成比较分析 | 第31-33页 |
三、中美大学通识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比较分析 | 第33-35页 |
四、中美大学通识课程学科建设及管理相比较 | 第35-37页 |
第六部分 我国大学通识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37-45页 |
一、我国大学通识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一) 通识课程概念模糊,通识课程目标不明 | 第37-38页 |
(二) 通识课程模式疆化,通识课程选择度小 | 第38页 |
(三) 教育教学管理松懈,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 第38-39页 |
(四) 通识课程理论不足,评价标准不够合理 | 第39-40页 |
二、对我国大学通识课程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 第40-45页 |
(一) 厘清通识教育内涵,明确通识课程目标 | 第40-41页 |
(二) 灵活设置通识课程,扩大学生选课自主 | 第41-42页 |
(三)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师能力素养 | 第42-43页 |
(四) 重建通识课程理论,树立正确评价观念 | 第43-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在学校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