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机并车联合动力装置综合实验台的设计和试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3页 |
·联合动力装置概况 | 第10-11页 |
·轴带电机PTO/PTI概况 | 第11-12页 |
·复杂推进轴系振动概况 | 第12-13页 |
·系统隔振概况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3-17页 |
·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3-16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多机并车实验台建设 | 第19-42页 |
·实验台总体设计 | 第19-23页 |
·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19-20页 |
·传动方案设计 | 第20-23页 |
·多机并车实验台布置 | 第23-25页 |
·实验台主要部件及说明 | 第25-38页 |
·柴油机 | 第26-28页 |
·并车齿轮箱 | 第28-31页 |
·电机 | 第31-33页 |
·测功机选型的要求 | 第33-34页 |
·复杂轴系设备 | 第34-37页 |
·平板与隔振器 | 第37-38页 |
·监控系统 | 第38页 |
·多机并车动力动力装置运行模式 | 第38-39页 |
·实验台主要功能 | 第39-41页 |
·多机并车实验台主要特点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多机并车实验台监控系统设计 | 第42-52页 |
·硬件设计 | 第42-47页 |
·总体结构 | 第42-43页 |
·实验台监控参数 | 第43页 |
·传感器和信号处理 | 第43-44页 |
·工控机 | 第44-45页 |
·上位机 | 第45页 |
·数据采集和传输模块 | 第45页 |
·多功能数据卡 | 第45-46页 |
·油门执行器 | 第46页 |
·通信和联网 | 第46-47页 |
·软件设计 | 第47-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柴-电联合控制策略研究 | 第52-65页 |
·柴-电联合并车原理分析 | 第52-59页 |
·柴-电联合并车控制策略分析 | 第59-64页 |
·单柴油机PTI并车 | 第59-62页 |
·两柴油机PTI并车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实验台部分典型应用举例 | 第65-88页 |
·轴系扭振基本理论 | 第65-69页 |
·轴系扭振计算当量模型的建立 | 第65-67页 |
·轴系扭振计算方程及求解方法 | 第67-69页 |
·双柴油机并车推进轴系扭振激励分析 | 第69-71页 |
·概述 | 第69-70页 |
·双柴油机并车系统对激励的影响 | 第70-71页 |
·双柴油机扭振计算 | 第71-80页 |
·自由振动 | 第71-74页 |
·强迫振动 | 第74-80页 |
·双柴油机并车扭振测试及分析 | 第80-86页 |
·测试方法 | 第80-81页 |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81-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总结 | 第88-89页 |
·展望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