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9-19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一、心理传记法的发展 | 第12-15页 |
二、关于对潘懋元的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心理传记法于教育研究之价值 | 第19-26页 |
第一节 教育回归生活、更加关注个体微观层面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叙事研究的发展对本土化研究的促进 | 第21-23页 |
第三节 从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看教育研究的多元化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心理传记的理论与方法 | 第26-42页 |
第一节 心理传记法的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一、剧本理论 | 第27-28页 |
二、同一性人生故事理论 | 第28-29页 |
三、音乐人生理论 | 第29页 |
四、生命诗学理论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心理传记法的特征 | 第30-32页 |
一、对潜意识层面的关注 | 第30-31页 |
二、模糊混沌的研究状态 | 第31页 |
三、诗意的语言 | 第31-32页 |
四、庞杂的研究资料 | 第32页 |
第三节 心理传记撰写的一般过程 | 第32-42页 |
一、资料选择与获取 | 第34页 |
二、理论的选择 | 第34-35页 |
三、资料的筛选与分析 | 第35-40页 |
四、传记的书写与评价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如果有来生,我还愿做教师”——潘懋元教育情结的探析 | 第42-58页 |
第一节 潘懋元童年及特有人格特点的养成 | 第42-47页 |
第二节 心理潜意识中的超越对象 | 第47-49页 |
第三节 特定历史背景中的教育认同感 | 第49-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 第58-72页 |
第一节 我为什么选择潘懋元? | 第58-60页 |
第二节 核心问题如何确立? | 第60-63页 |
第三节 如何选择恰当的分析模式? | 第63-64页 |
第四节 怎样进行资料的筛选与分析? | 第64-65页 |
第五节 如何评价一篇心理传记的好坏? | 第65-66页 |
第六节 “真的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微妙差异 | 第66-67页 |
第七节 心理传记法缘何难以推广? | 第67-69页 |
第八节 心理传记法未来走向何方? | 第69-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