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历史论文

历史时空观念下的家国情怀培养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国史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9-19页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一) 研究的目的第9-10页
        (二) 选题的意义第10页
    二、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第10-16页
        (一) 关于高中学生唯物史观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第11-12页
        (二) 关于高中学生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第12-13页
        (三) 关于高中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第13-16页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6-17页
        (一) 研究内容第16-17页
        (二) 研究方法第17页
    四、研究创新点第17-19页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9-26页
    第一节 历史时空的概念与内涵第19-23页
        一、何谓“历史时间”第19-20页
        二、何谓“历史空间”第20-21页
        三、时空结合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第21-23页
    第二节 “家国情怀”的概念与内涵第23-26页
        一、何谓“家国情怀”第23-24页
        二、“家国情怀”的内涵与外延第24页
        三、家国情怀与历史教育第24-26页
第二章 历史时空观念下家国情怀培养的要求与独特性第26-36页
    第一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第26-27页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时空观念”的介述第26页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家国情怀”定位第26-27页
    第二节 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第27-30页
        一、何谓“学科核心素养”第27-28页
        二、“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两大素养的关系第28-29页
        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第29-30页
    第三节 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根本任务第30-31页
        一、立德树人与历史教育第30-31页
        二、立德树人与家国情怀第31页
    第四节 历史时空观念下家国情怀培养的独特性第31-36页
        一、对爱国主义的升华第31-32页
        二、对民族团结的重要第32-33页
        三、对国家疆域的维系第33-34页
        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第34-36页
第三章 历史时空观念下家国情怀培养的原则、方法与策略第36-50页
    第一节 历史时空观念下家国情怀培养的原则第36-39页
        一、传承中华文明树立家国同构意识第36-37页
        二、注重德行修养培育民族自强精神第37-38页
        三、胸怀古今中外形成开放国际意识第38-39页
    第二节 历史时空观念下家国情怀的培养方法第39-45页
        一、历史时空与历史人物相结合第39-42页
        二、历史时空与历史事件相结合第42-44页
        三、历史时空与历史解释相结合第44-45页
    第三节 时空观念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实施策略第45-50页
        一、掌握历史分期熟读历史地图第45-46页
        二、创新教学设计树立课魂意识第46-47页
        三、创设历史情境提升感悟能力第47-48页
        四、动态审视历史增强价值取向第48-50页
第四章 历史时空观念下家国情怀培养的案例分析第50-61页
    第一节 古代中国:自信与辉煌第50-53页
        一、时空特性:统一是历史发展之主流第50-51页
        二、家国特性:文明是国家强大之基石第51-53页
        三、在时空坐标中树立家国同构意识第53页
    第二节 近代中国:磨难与探索第53-58页
        一、时空特性:侵略与抗争是近代史的主线第53-56页
        二、家国特性:自强与民主是近代史的旋律第56-57页
        三、在时空坐标中培育民族自强精神第57-58页
    第三节 当代中国:崛起与复兴第58-61页
        一、时空特性:独立与富强是大国崛起之基础第58-59页
        二、家国特性:责任与担当是走向复兴之要务第59-60页
        三、在时空坐标中培养学生天下情怀第60-61页
结语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下一篇:本土音乐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教学现状研究--以芒市城郊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