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11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20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 | 第22-24页 |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一、施瓦布“实践模式”理论 | 第22页 |
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 第22页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第22-23页 |
四、人本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云南省轿子山自然保护区中学地理校本课程需求评估 | 第24-43页 |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 第24-25页 |
一、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4页 |
二、研究区人文概况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研究区中学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查 | 第25-43页 |
一、调查目的 | 第25页 |
二、问卷调查分析 | 第25-38页 |
三、研究区中学乡土地理知识的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四、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评估 | 第39-41页 |
五、条件分析 | 第41-43页 |
第四章 云南省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 第43-100页 |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制定 | 第43-46页 |
一、知识与技能 | 第43-45页 |
二、过程与方法 | 第45-46页 |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 第46页 |
第二节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结构 | 第46-93页 |
一、内容选择的依据 | 第46-47页 |
二、内容设计及选择缘由 | 第47-49页 |
三、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内容结构的建立 | 第49-83页 |
四、实地考察阶段 | 第83-93页 |
第三节 轿子山自然保护区地理校本课程教学实践 | 第93-96页 |
一、前期准备 | 第93页 |
二、课堂实录 | 第93-95页 |
三、反思与总结 | 第95-96页 |
第四节 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 第96-100页 |
一、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 | 第96-97页 |
二、编制阶段的实质性评价 | 第97-98页 |
三、使用阶段的诊断性评价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100-102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100-102页 |
一、本研究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100页 |
二、建议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附录 | 第104-112页 |
附录一 中学生地理课学习状况问卷调查表 | 第104-107页 |
附录二 中学生地理课学习状况问卷调查表 | 第107-110页 |
附录三 转龙镇中学校本课程前测试卷 | 第110-111页 |
附录四 转龙镇中学校本课程后测试卷 | 第111-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