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地理课程改革赋予地图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 | 第10-11页 |
1.1.2 立德树人及地理核心素养的倡导 | 第11页 |
1.1.3 地图在地理教学及素养培育中的地位 | 第11页 |
1.1.4 地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求 | 第11-12页 |
1.1.5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促进中学地理课程改革 | 第13页 |
1.2.2 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高效养成 | 第13页 |
1.2.3 提升电子地图在地理课堂中的教学效果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2页 |
1.6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9页 |
2.1.1 素养 | 第23页 |
2.1.2 地理素养 | 第23页 |
2.1.3 地理核心素养 | 第23-26页 |
2.1.4 地图 | 第26-27页 |
2.1.5 电子地图 | 第27-2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9页 |
2.2.2 地理空间认知理论 | 第29-30页 |
2.2.3 直观性教学原则 | 第30-32页 |
第3章 中学地理电子地图应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2-52页 |
3.1 调查问卷的研制 | 第32-33页 |
3.1.1 调查目的 | 第32页 |
3.1.2 调查对象的选择 | 第32-33页 |
3.1.3 问卷设计 | 第33页 |
3.2 调查问卷的分析 | 第33-49页 |
3.2.1 相关概念的认知能力性别差异分析 | 第33-36页 |
3.2.2 电子地图学习状况与接受情况分析 | 第36-44页 |
3.2.3 基于电子地图的地理核心素养水平分析 | 第44-49页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3.3.1 中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认知能力较差 | 第49页 |
3.3.2 中学生电子地图学习与接收状况较差 | 第49-50页 |
3.3.3 中学生对基于电子地图的地理核心素养提升效果不佳 | 第50-52页 |
第4章 运用电子地图提升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行性分析 | 第52-57页 |
4.1 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的不足 | 第52-54页 |
4.1.1 人地观念内容空洞 | 第52页 |
4.1.2 综合思维过程抽象 | 第52-53页 |
4.1.3 区域认知培养静态地图 | 第53-54页 |
4.1.4 地理实践力远离实践 | 第54页 |
4.2 运用电子地图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优势 | 第54-57页 |
4.2.1 展示各种图表 | 第54页 |
4.2.2 模拟真实地物 | 第54-55页 |
4.2.3 组建教学平台 | 第55页 |
4.2.4 获取教学资源 | 第55-56页 |
4.2.5 辅助自主学习 | 第56-57页 |
第5章 运用电子地图提升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 | 第57-66页 |
5.1 人地协调观的提升策略 | 第57-58页 |
5.1.1 培养教师自身的“人地协调观” | 第57页 |
5.1.2 扩展素材的收集渠道,多方面展示人地关系的电子地图素材 | 第57-58页 |
5.2 综合思维的提升策略 | 第58-60页 |
5.2.1 运用静态直观电子地图,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 | 第58页 |
5.2.2 运用动态直观电子地图,帮助学生获得空间感知 | 第58-59页 |
5.2.3 线面交叉图文结合 | 第59页 |
5.2.4 打破时间与空间维度的二元对立 | 第59页 |
5.2.5 多尺度读图分析灵活化 | 第59-60页 |
5.3 区域认知的提升策略 | 第60-62页 |
5.3.1 改善中学教学,促进地理课程衔接 | 第60页 |
5.3.2 训练空间想象,培养区域定位能力 | 第60-61页 |
5.3.3 指导电子地图读图技巧,锻炼信息加工能力 | 第61页 |
5.3.4 结合生活案例,加强区域比较与联系 | 第61-62页 |
5.4 地理实践力的提升策略 | 第62-66页 |
5.4.1 利用客观条件,创设实践环境 | 第62页 |
5.4.2 规划地理活动,保证实践时间 | 第62-63页 |
5.4.3 扩大参与主体,增强实践体验 | 第63页 |
5.4.4 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实践内容 | 第63-64页 |
5.4.5 开展教师培训,提升自身能力 | 第64-65页 |
5.4.6 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电子地图集 | 第65-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6-68页 |
附录 | 第68-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