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9-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1.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有利于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 第9页 |
2.地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 第9页 |
3.立足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有着深刻的时代价值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有利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 | 第10页 |
(2)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 第10-11页 |
(3)有利于三级课程管理的有效实施 | 第11页 |
2.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11页 |
(2)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 第11-12页 |
(3)了解地方历史,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 第12页 |
(三)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1.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第12-13页 |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3页 |
3.生活教育理论 | 第13-14页 |
(四)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页 |
(1)校本课程开发 | 第14页 |
(2)地域文化 | 第14页 |
2.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 第14-15页 |
(2)地方文化课程研究 | 第15-16页 |
(五)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创新之处 | 第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文献研究 | 第16页 |
(2)案例研究 | 第16-17页 |
(3)调查研究 | 第17-18页 |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探索 | 第18-63页 |
(一)基于广西地域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 第18-25页 |
1.广西的主要文化带 | 第18-19页 |
(1)桂东北文化带 | 第18页 |
(2)桂东和桂东南文化带 | 第18页 |
(3)桂南文化带 | 第18-19页 |
(4)桂西南文化带 | 第19页 |
(5)桂中文化带 | 第19页 |
(6)桂西和桂西北文化带 | 第19页 |
2.部分广西地域文化及其教育功能 | 第19-25页 |
(1)戏曲文化 | 第19-20页 |
(2)民俗节日文化 | 第20-21页 |
(3)抗战文化 | 第21-22页 |
(4)红色文化 | 第22-23页 |
(5)海洋文化 | 第23-24页 |
(6)生态文化 | 第24-25页 |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 第25-27页 |
1.科学性的原则 | 第25-26页 |
2.体验性的原则 | 第26页 |
3.趣味性的原则 | 第26-27页 |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 第27-28页 |
1.知识与能力 | 第27页 |
2.过程与方法 | 第27页 |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第27-28页 |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 第28-36页 |
1.立足区域,凸显特色 | 第28-29页 |
2.师生协同,共同开发 | 第29-30页 |
3.把握联系,渗透延伸 | 第30-32页 |
4.情境体验,渲染氛围 | 第32-34页 |
5.综合主题,整体设计 | 第34-35页 |
6.注重过程,活动多样 | 第35-36页 |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 | 第36-60页 |
1.国家课程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 | 第36-41页 |
2.基于课题的校本课程开发 | 第41-51页 |
(1)地理环境篇 | 第42-43页 |
(2)饮食文化篇 | 第43-45页 |
(3)建筑文化篇 | 第45-46页 |
(4)服饰文化篇 | 第46-48页 |
(5)民间艺术文化篇 | 第48-49页 |
(6)岁时节俗文化篇 | 第49-51页 |
3.开发校本课程纲要,丰富教学内容 | 第51-55页 |
(1)目录 | 第51-52页 |
(2)样章 | 第52-54页 |
(3)编写要求 | 第54-55页 |
4.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开发 | 第55-60页 |
(1)主体式 | 第55-56页 |
(2)问题式 | 第56-57页 |
(3)实践式 | 第57-58页 |
(4)开放式 | 第58-59页 |
(5)主题探究式 | 第59-60页 |
(六)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 第60-63页 |
三、基于地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 | 第63-65页 |
(一)教师方面 | 第63页 |
(二)学校方面 | 第63-64页 |
(三)社会环境方面 | 第64-65页 |
结语:基于地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 | 第65-67页 |
(一)要充分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体现广西的地域特色 | 第65页 |
(二)学校应该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 第65页 |
(三)积极争取校外力量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和支持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