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1-2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二)台湾及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五、论文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22-23页 |
(一)本文的研究重点 | 第22页 |
(二)本文的研究难点 | 第22页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张君劢德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 | 第23-38页 |
一、张君劢及其书院德育 | 第23-26页 |
(一)张君劢生平介绍 | 第23-24页 |
(二)张君劢的书院德育思想及其实践 | 第24-26页 |
二、张君劢德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26-30页 |
(一)张君劢德育思想产生的经济条件 | 第26-27页 |
(二)张君劢德育思想产生的政治条件 | 第27-29页 |
(三)张君劢德育思想产生的文化条件 | 第29-30页 |
三、张君劢德育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30-38页 |
(一)内圣外王—孔孟儒学为本 | 第31-33页 |
(二)人本主义—对欧洲文明的借鉴 | 第33-35页 |
(三)返本开新—宋明理学的借鉴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张君劢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 第38-52页 |
一、张君劢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8-46页 |
(一)立己—注重培养理想、独立的人格 | 第38-40页 |
(二)达人—重传统道德的人生观 | 第40-43页 |
(三)爱国—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国民 | 第43-46页 |
二、张君劢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46-52页 |
(一)内圣与外王相贯通 | 第46-47页 |
(二)伦理和政治相统一 | 第47-48页 |
(三)民族性与现代型相结合 | 第48-49页 |
(四)学问与道德的双向并进 | 第49-52页 |
第三章 张君劢德育思想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 第52-61页 |
一、张君劢德育思想的实践途径 | 第52-56页 |
(一)教育是开启民智、教化他人的主要路径 | 第52-53页 |
(二)祭祀活动是书院德育教育的特有的平台 | 第53-54页 |
(三)以演讲作为载体传播德育思想 | 第54-56页 |
二、张君劢德育思想的培育方法 | 第56-61页 |
(一)环境熏陶法 | 第57-58页 |
(二)将以身作则和榜样示范结合起来 | 第58-59页 |
(三)立诚为本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张君劢德育思想的历史评价及现代价值 | 第61-71页 |
一、张君劢德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 第61-63页 |
(一)张君劢德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 第61-62页 |
(二)张君劢德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62-63页 |
二、张君劢德育思想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63-71页 |
(一)优化环境:营造怡情养性的氛围 | 第64-66页 |
(二)仪式教育:主流价值观的外化 | 第66-67页 |
(三)知行合一:践行德育知识、注重德育实践 | 第67-68页 |
(四)德智兼备:健全独立人格 | 第68-69页 |
(五)爱国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