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导论 | 第12-21页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页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一)研究的重点 | 第19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19-20页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与发展历程 | 第21-36页 |
一、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 第21-27页 |
(一)时代体认:贫弱战乱及政权不一的中国是其救世的动力所迫 | 第21-22页 |
(二)经济困境:农耕文明破产及乡村经济衰败是其济民的初衷所驱 | 第22-24页 |
(三)文化失调:本土文化早熟及外来思想水土不服是其创新的愿望所在 | 第24-25页 |
(四)个人背景:败落的仕宦之家及家父独特童蒙教育的感召 | 第25-27页 |
二、梁漱溟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27-32页 |
(一)释家悲悯情怀、普度众生思想的洗礼 | 第27-29页 |
(二)儒家“内圣外王”修养方法的熏陶 | 第29-30页 |
(三)对传统乡约精神的辩证吸收 | 第30-31页 |
(四)对丹麦民众人格教育和课程设置的汲取 | 第31-32页 |
三、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发展历程 | 第32-36页 |
(一)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的萌芽时期 | 第32-33页 |
(二)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 | 第33-34页 |
(三)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时期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 第36-46页 |
一、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6-41页 |
(一)开展以“人生向上”为指引的情谊教育 | 第36-38页 |
(二)实施以“深心大愿”为要旨的精神陶练 | 第38-39页 |
(三)灌输以“对方为重”为宗旨的群己观念 | 第39-41页 |
二、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41-46页 |
(一)坚信道德力量,代替宗教法律 | 第41-43页 |
(二)依托知识分子,激发农民自觉 | 第43-44页 |
(三)注重成人德育,兼及妇孺教育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 第46-58页 |
一、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践途径 | 第46-51页 |
(一)重建乡农学校、兴办整风组织 | 第46-48页 |
(二)再现讲学之风 | 第48-49页 |
(三)新辟朝会之所 | 第49-51页 |
二、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的实施方法 | 第51-58页 |
(一)亲师取友,在切磋、感化中升华道德修养 | 第51-53页 |
(二)反求诸己,在发心、自省中调整道德涵养 | 第53-55页 |
(三)尚情无我,在唤醒、合作中启发社会力量 | 第55-58页 |
第四章 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及其现代价值 | 第58-69页 |
一、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 第58-63页 |
(一)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 第58-60页 |
(二)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 | 第60-63页 |
二、梁漱溟乡村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63-69页 |
(一)保障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邻里氛围 | 第63-65页 |
(二)提高农民素质,注重农民的道德教育 | 第65-66页 |
(三)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农民的精神活动 | 第66-67页 |
(四)加强熏陶教育,激发农民的自我教育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