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食品污染度的测定论文

基于aptamer-光子晶体微球液相芯片技术检测农产品中多种真菌毒素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与表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1.1 赭曲霉毒素简介第11-13页
        1.1.2 伏马毒素简介第13-14页
    1.2 核酸适配体的概述第14-15页
        1.2.1 核酸适配体的定义第14页
        1.2.2 核酸适配体的筛选—SELEX技术第14-15页
        1.2.3 核酸适配体的优势及应用第15页
    1.3 光子晶体材料简介第15-18页
        1.3.1 光子晶体的定义及制备方法第15-17页
        1.3.2 光子晶体的光学编码方法及特点第17-18页
    1.4 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及目前研究进展第18-20页
        1.4.1 薄层色谱法第18页
        1.4.2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8-19页
        1.4.3 酶联免疫吸附法第19页
        1.4.4 其它常用方法第19-20页
        1.4.5 目前研究进展第20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第20-22页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页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二氧化硅光子晶体微球(SPCMs)的制备及其功能化研究第22-29页
    2.1 SPCMs的制备第22-23页
        2.1.1 试验材料及仪器第22-23页
        2.1.2 水相与油相溶液的配置第23页
        2.1.3 SPCMs的制作和保存第23页
    2.2 SPCMs的表征第23-26页
        2.2.1 结果与讨论第23-26页
    2.3 SPCMs载体的表面功能化方法研究第26-28页
        2.3.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26页
        2.3.2 不同修饰方法对SPCMs载体荧光背景的影响第26-27页
        2.3.3 不同GPTMS浓度修饰的SPCMs杂交反应后的荧光信号的影响第27页
        2.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7-28页
    2.4 本章总结第28-29页
第3章 基于核酸适配体技术检测农产品中赭曲霉毒素A第29-43页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0-32页
        3.1.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30-31页
        3.1.2 核酸适配体序列第31页
        3.1.3 主要试剂的配制第31页
        3.1.4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第31-32页
    3.2 OTA的定量检测方法第32页
    3.3 反应条件的优化第32-33页
        3.3.1 OTA-aptamer的浓度优化第32页
        3.3.2 荧光标记互补序列浓度优化第32页
        3.3.3 杂交条件的优化第32-33页
        3.3.4 OTA结合条件的优化第33页
        3.3.5 减小非特异性吸附的研究第33页
    3.4 谷物中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第33-34页
        3.4.1 标准曲线制作第33-34页
        3.4.2 特异性分析第34页
        3.4.3 回收率测定第34页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4-41页
        3.5.1 OTA-核酸适配体的浓度优化第34-35页
        3.5.2 OTA-荧光标记互补序列浓度优化第35-36页
        3.5.3 杂交条件的优化第36-37页
        3.5.4 OTA结合条件的优化第37-38页
        3.5.5 减少非特异性吸附研究第38页
        3.5.6 标准曲线的制作第38-40页
        3.5.7 特异性分析第40页
        3.5.8 回收率测定第40-41页
    3.6 结果讨论第41页
    3.7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4章 农产品中真菌毒素的多重检测第43-56页
    4.1 试验材料及仪器第44-45页
        4.1.1 试验材料及试剂第44页
        4.1.2 核酸适配体序列第44-45页
        4.1.3 试验仪器第45页
    4.2 体系条件的优化第45页
        4.2.1 FB_1-核酸适配体的浓度优化第45页
        4.2.2 FITC标记的互补序列浓度优化第45页
        4.2.3 杂交条件的优化第45页
    4.3 农产品中OTA与FB_1的同时检测第45-47页
        4.3.1 标准曲线制作第45-46页
        4.3.2 多重特异性分析第46页
        4.3.3 回收率测定第46页
        4.3.4 ELISA方法比较第46-47页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7-54页
        4.4.1 FB_1-aptamer的浓度优化第47-48页
        4.4.2 FB_1-荧光标记互补序列浓度优化第48页
        4.4.3 杂交条件的优化第48-49页
        4.4.4 多重标准曲线的制作第49-51页
        4.4.5 特异性分析第51页
        4.4.6 多重检测回收率测定第51-53页
        4.4.7 ELISA方法比较第53-54页
    4.5 结果讨论第54-55页
    4.6 本章小结第55-56页
全文总结第56-57页
论文创新点第57-58页
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7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质谱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检测食品中金属元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