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现代汉语“A了去了”构式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8页
0 引言第8-14页
    0.1 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第8-9页
    0.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9-11页
    0.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1-12页
    0.4 研究结论及不足之处第12-14页
第1章 “A了去了”构式的组件解析第14-31页
    1.1 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第14-15页
    1.2 “A了去了”是一个构式第15-16页
    1.3 “A了去了”构件解析第16-29页
        1.3.1 常项“了_前”第16-18页
        1.3.2 常项“了_后”第18-19页
        1.3.3 常项“去”第19-22页
        1.3.4 变项形容词A第22-29页
    1.4 小结第29-31页
第2章 “A了去了”构式相关语义考察第31-42页
    2.1 “A了去了”的构式义第31-32页
    2.2 “A了去了”构式与构成成分的互动第32-37页
        2.2.1 “A了去了”与变项A的互动第33-35页
        2.2.2 “A了去了”构式与常项“去”的互动第35-37页
    2.3 “A了去了”构式在语境中的语义作用第37-41页
        2.3.1 “A了去了”构式对被比较项的描述第37-38页
        2.3.2 “A了去了”所在小句对先行句或后续句的解说第38-40页
        2.3.3 “A了去了”所在小句与先行句构成广义因果关系第40-41页
    2.4 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A了去了”构式的整体功能研究第42-54页
    3.1 “A了去了”构式的句法功能第42-45页
        3.1.1 作谓语第42-43页
        3.1.2 作补语第43-44页
        3.1.3 作复句中的分句第44页
        3.1.4 独立运用第44-45页
    3.2 “A了去了”构式的语义功能第45-47页
        3.2.1 表达极性程度义第45-46页
        3.2.2 表达主观评价义第46-47页
    3.3 “A了去了”构式的语用功能第47-52页
        3.3.1 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性第47-49页
        3.3.2 揭示比较项间的差异第49-51页
        3.3.3 体现特定的语体地域风格第51-52页
    3.4 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A了去了”的构式原型及形成发展机制探析第54-65页
    4.1 “A了去了”的构式原型分析第54-59页
        4.1.1 “A了去了”构式原型研究概况第54-55页
        4.1.2 “A了去了”构式原型新考第55-59页
    4.2 “A了去了”构式形成发展机制考察第59-63页
        4.2.1 形成发展机制一:类推机制第60-61页
        4.2.2 形成发展机制二:认知隐喻第61-62页
        4.2.3 形成发展机制三:主观化第62-63页
    4.3 小结第63-65页
第5章 “A了去了”与“A得多了”对比分析第65-76页
    5.1 “A了去了”与“A得多了”的相同点第65-68页
        5.1.1 均表差比范畴第65-66页
        5.1.2 句法上具有相似性第66-68页
    5.2 “A了去了”与“A得多了”的不同点第68-71页
        5.2.1 隐喻映射源领域不同第68-69页
        5.2.2 比较项间的关系不同第69-71页
    5.3 “A了去了”对外汉语教学建议第71-75页
        5.3.1 语言的功能及功能句型第71-72页
        5.3.2 功能句型与“A了去了”构式教学第72-75页
    5.4 小结第75-76页
结语第76-78页
    一、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第76-77页
    二、本文研究创新之处及后续研究的思考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3页
致谢第83-84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级阶段新西兰汉语学习者歧义容忍度与听力学习策略研究
下一篇:对外汉语形近字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