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国内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我国劳务派遣地区分布情况 | 第14页 |
1.2.3 我国行业和职业岗位分布 | 第14-16页 |
1.2.4 国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综述 | 第19-30页 |
2.1 多种用工方式含义及特征 | 第19-21页 |
2.1.1 用工方式的含义 | 第19页 |
2.1.2 多种用工方式的特点 | 第19-20页 |
2.1.3 用工方式分类及分析 | 第20-21页 |
2.2 劳务派遣含义及特征 | 第21-22页 |
2.2.1 劳务派遣的含义 | 第21页 |
2.2.2 劳务派遣特征 | 第21-22页 |
2.3 劳务派遣的组成关系结构研究 | 第22-23页 |
2.4 劳务派遣的方法思考 | 第23页 |
2.5 劳务派遣的人员界定 | 第23页 |
2.6 劳务派遣权利与义务的分析 | 第23-26页 |
2.7 适合进行劳务派遣的企业界定 | 第26-27页 |
2.8 劳务派遣工作流程设计 | 第27页 |
2.9 劳务派遣制用工的优势分析 | 第27-29页 |
2.9.1 用工单位的制度收益 | 第28页 |
2.9.2 劳动者主体(派遣员工)的制度收益 | 第28-29页 |
2.9.3 社会的制度收益 | 第29页 |
2.10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电力企业劳务派遣现存问题研究 | 第30-37页 |
3.1 电力企业多种用工形式与劳务派遣模式研究 | 第30-31页 |
3.1.1 电力系统多种用工形式分析 | 第30页 |
3.1.2 电力企业劳务派遣模式分析 | 第30-31页 |
3.2 电力企业劳务派遣存在问题分析 | 第31-32页 |
3.3 电力企业劳务派遣管理面临的挑战分析 | 第32-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电力企业劳务派遣用工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 第37-53页 |
4.1 电力企业劳务派遣发展趋势研判 | 第37页 |
4.2 电力企业发展劳务派遣的对策研究 | 第37-42页 |
4.2.1 跨越各种用工模式之间的壁垒 | 第37-38页 |
4.2.2 为劳务派遣工建立人才库 | 第38-39页 |
4.2.3 完善培训体系,为劳务工提供培训机会和渠道 | 第39页 |
4.2.4 派遣机构资质评定与管理 | 第39-40页 |
4.2.5 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及薪酬体系 | 第40-41页 |
4.2.6 及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 第41-42页 |
4.3 电力企业劳务派遣实操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分析 | 第42-46页 |
4.3.1 重视安全及健康保护 | 第42-43页 |
4.3.2 规范主体劳动合同的建设 | 第43-44页 |
4.3.3 强化人才的主体地位 | 第44-45页 |
4.3.4 重视人性关怀、做好精细化管理 | 第45页 |
4.3.5 改变观念、择“适”选择 | 第45-46页 |
4.4 分析某供电局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转变 | 第46-51页 |
4.4.1 用工思路和原则 | 第46页 |
4.4.2 业务外包范围的界定 | 第46-47页 |
4.4.3 人员劳动关系、组织机构及管理界面划分 | 第47-49页 |
4.4.4 费用测算 | 第49-50页 |
4.4.5 实施步骤 | 第50-51页 |
4.4.6 业务外包实施的预期效果 | 第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