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极地船舶规范简介 | 第11-13页 |
1.2.2 极地船舶航行指南 | 第13页 |
1.2.3 冰载荷 | 第13-14页 |
1.2.4 塑性设计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冰载荷计算原理及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方法介绍 | 第16-31页 |
2.1 基于能量法的冰载荷计算模型 | 第16-24页 |
2.1.1 能量法原理 | 第16-18页 |
2.1.2 六种典型压痕形状计算结果 | 第18-24页 |
2.1.3 冰载荷的作用范围 | 第24页 |
2.2 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方法 | 第24-29页 |
2.2.1 材料非线性 | 第24-25页 |
2.2.2 几何非线性的数值求解方法 | 第25-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四边刚性固定矩形板塑性设计公式 | 第31-54页 |
3.1 基于屈服线理论的解析解 | 第31-35页 |
3.1.1“屋顶式”破坏模式(‘roof-top’ yield line model) | 第31-33页 |
3.1.2“双钻式”破坏模式(‘double-diamond’ yield line model) | 第33页 |
3.1.3 解析解和非线性有限元对比 | 第33-35页 |
3.2“双钻形”模型修正 | 第35-44页 |
3.2.1 有限元模型网格大小确定 | 第35-36页 |
3.2.2 有限元计算模型工况的建立 | 第36-37页 |
3.2.3 修正方法 | 第37-38页 |
3.2.4 拟合结果 | 第38-44页 |
3.3 修正公式的精确度验证 | 第44-52页 |
3.3.1 船体板厚度影响 | 第44-46页 |
3.3.2 局部载荷的分布宽度影响 | 第46-49页 |
3.3.3 材料屈服强度影响 | 第49-51页 |
3.3.4 矩形板长宽比影响 | 第51页 |
3.3.5 修正公式和原始公式精确度对比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极地船舶舷侧板强度快速评估方法 | 第54-77页 |
4.1 直接计算方法 | 第54-59页 |
4.1.1 材料属性 | 第54-55页 |
4.1.2 模型范围 | 第55-56页 |
4.1.3 网格要求 | 第56页 |
4.1.4 边界条件 | 第56-57页 |
4.1.5 冰载荷 | 第57页 |
4.1.6 载荷-变形曲线 | 第57-59页 |
4.1.7 极限准则 | 第59页 |
4.2 矩形板的载荷-变形曲线 | 第59-68页 |
4.2.1 矩形板的载荷-变形公式的弹性部分解析解 | 第60-62页 |
4.2.2 四边简支理论推导 | 第62-67页 |
4.2.3 矩形板的载荷-变形公式的塑性部分解析解 | 第67-68页 |
4.3 舷侧板架的板格载荷-相对变形曲线 | 第68-72页 |
4.3.1 弹性部分 | 第70页 |
4.3.2 塑性部分 | 第70-72页 |
4.4 快速方法 | 第72-75页 |
4.4.1 快速校核方法步骤 | 第72-73页 |
4.4.2 快速校核程序编写 | 第73-75页 |
4.5 直接计算方法和快速校核方法的对比 | 第75-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基于简化模型的极地船舶舷侧板快速校核方法 | 第77-92页 |
5.1 ABS冰级指南要求的模型范围 | 第77-78页 |
5.2 简化模型 | 第78-86页 |
5.2.1 简化模型一 | 第78-81页 |
5.2.2 简化模型二 | 第81-84页 |
5.2.3 简化模型三 | 第84-86页 |
5.3 简化方法选择 | 第86-88页 |
5.4 实例验证 | 第88-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