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长角苗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民族学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5-33页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15-18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5-17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7-18页 |
二、研究对象界定与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29页 |
(一)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8-19页 |
(二) 文献研究综述 | 第19-29页 |
三、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一) 研究视角 | 第29-3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第一章 村落俯瞰:田野点概况 | 第33-47页 |
第一节 地理位置与历史 | 第33-36页 |
第二节 自然人文概貌 | 第36-44页 |
一、自然远观 | 第36-37页 |
二、人文近景 | 第37-44页 |
第三节 人口结构及生计变迁 | 第44-47页 |
一、人口结构 | 第44-45页 |
二、生计变迁 | 第45-47页 |
第二章 整体解读: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 第47-61页 |
第一节 缺失的家庭教育 | 第47-54页 |
一、传统家庭教育 | 第47-49页 |
二、缺失的家庭教育 | 第49-54页 |
第二节 缺位的学校教育 | 第54-57页 |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公 | 第54-56页 |
二、应试教育 | 第56-57页 |
第三节 被忽视的社区教育 | 第57-61页 |
一、熟人社区 | 第57-58页 |
二、朋辈群体 | 第58-61页 |
第三章 问题呈现:人格、文化与社会 | 第61-72页 |
第一节 人格的不健全 | 第61-67页 |
一、心理层面的失衡 | 第62-64页 |
二、道德层面的失范 | 第64-65页 |
三、行为层面的失控 | 第65-67页 |
第二节 民族文化传承的中断 | 第67-69页 |
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理念 | 第67-68页 |
二、民族文化传承现状 | 第68-69页 |
第三节 社会继替的断裂 | 第69-72页 |
一、传统社会的继替和继替者 | 第69-70页 |
二、现代社会的继替 | 第70-72页 |
第四章 缘由探析:社会与个人 | 第72-81页 |
第一节 变迁的社会 | 第72-75页 |
一、安土重迁的传统社会 | 第72-73页 |
二、转型的社会 | 第73-75页 |
第二节 现实的个人 | 第75-78页 |
一、人的理性需求 | 第75-77页 |
二、人的发展需要 | 第77-78页 |
第三节 单向输出的大小传统 | 第78-81页 |
一、学校教育 | 第79页 |
二、大众媒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策略调试:建构社会支持网络 | 第81-97页 |
第一节 政府政策支持 | 第81-85页 |
一、健全政策与制度 | 第81-83页 |
二、增加财政投入 | 第83-84页 |
三、宣传 | 第84-85页 |
第二节 改善学校支持 | 第85-89页 |
一、学校建设 | 第85-87页 |
二、教育变革 | 第87-89页 |
第三节 突出家庭支持 | 第89-93页 |
一、完整父母角色 | 第89-91页 |
二、转变监护人观念 | 第91-92页 |
三、自觉行动的儿童 | 第92-93页 |
第四节 重视社区支持 | 第93-97页 |
一、地方知识精英的文化自觉 | 第93-95页 |
二、生态博物馆的示范性教育 | 第95-97页 |
结语 | 第97-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