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成因及其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前言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1.1 厌学的界定 | 第13页 |
2.1.2 厌学学生的表现分类 | 第13-14页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2.1 中学生的厌学原因 | 第14页 |
2.2.2 厌学的干预措施 | 第14-15页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2.3.1 中学生的厌学原因 | 第15-16页 |
2.3.2 厌学的干预措施 | 第16-18页 |
3 研究设计 | 第18-19页 |
3.1 本研究的内容 | 第18页 |
3.2 研究方案 | 第18-19页 |
4 研究一:中学生的厌学成因 | 第19-24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4.1.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4.1.2 研究工具 | 第19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19页 |
4.2 研究结果 | 第19-21页 |
4.2.1 初中学生厌学的整体状况 | 第19-20页 |
4.2.2 不同成绩类型学生的厌学状况 | 第20-2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21-24页 |
4.3.1 中学生厌学状况的人口学特征 | 第21-22页 |
4.3.2 初中学生的厌学成因 | 第22-24页 |
5 研究二:中学生厌学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 | 第24-28页 |
5.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5.2.1 概述 | 第24页 |
5.2.2 团体辅导方案 | 第24-25页 |
5.3 研究程序 | 第25页 |
5.3.1 具体实施 | 第25页 |
5.3.2 量表后测 | 第25页 |
5.4 结果 | 第25-26页 |
5.5 分析讨论 | 第26-28页 |
6 结论 | 第28-29页 |
7 不足与展望 | 第29-31页 |
7.1 不足 | 第29页 |
7.1.1 样本的代表性不全面 | 第29页 |
7.1.2 研究内容的局限性 | 第29页 |
7.1.3 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局限性 | 第29页 |
7.2 展望 | 第29-31页 |
8 启示 | 第31-34页 |
8.1 个人方面 | 第31页 |
8.2 家庭方面 | 第31-32页 |
8.3 学校方面 | 第32-33页 |
8.4 社会方面 | 第33页 |
8.5 同伴方面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附录1:初中生厌学量表 | 第39-42页 |
附录2:团体心理辅导一 | 第42-45页 |
附录3:团体心理辅导二 | 第45-47页 |
附录4:团体心理辅导三 | 第47-50页 |
附录5:团体心理辅导四 | 第50-54页 |
附录6:团体心理辅导五 | 第54-58页 |
附录7:团体心理辅导六 | 第58-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