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9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5-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1.3.1 跨文化适应相关理论 | 第18-23页 |
1.3.2 国内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26-2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 | 第29-46页 |
2.1 研究工具 | 第29-34页 |
2.1.1 《来华预科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卷的组成 | 第29页 |
2.1.2 《来华预科留学生心理适应量表》 | 第29-30页 |
2.1.3 《来华预科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量表》 | 第30-31页 |
2.1.4 《来华预科留学生校园适应量表》 | 第31-34页 |
2.2 问卷施测 | 第34-35页 |
2.2.1 预调查 | 第34-35页 |
2.2.2 正式施测 | 第35页 |
2.3 研究对象与研究样本 | 第35-37页 |
2.3.1 研究对象 | 第35页 |
2.3.2 研究样本 | 第35-37页 |
2.4 问卷质量分析 | 第37-44页 |
2.4.1 《来华预科留学生心理适应量表》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37-38页 |
2.4.2 《来华预科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量表》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38-41页 |
2.4.3 《来华预科留学生校园适应量表》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1-44页 |
2.5 研究问题 | 第44-46页 |
第3章 调查统计与分析 | 第46-77页 |
3.1 来华预科留学生心理适应状况分析 | 第46-54页 |
3.1.1 心理适应总体状况分析 | 第46-47页 |
3.1.2 差异性分析 | 第47-53页 |
3.1.3 社会支持与心理适应 | 第53-54页 |
3.2 来华预科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状况 | 第54-63页 |
3.2.1 社会文化适应总体状况分析 | 第54-56页 |
3.2.2 差异性分析 | 第56-62页 |
3.2.3 社会支持与社会文化适应 | 第62-63页 |
3.3 来华预科留学生校园适应状况 | 第63-72页 |
3.3.1 校园适应总体状况 | 第63-65页 |
3.3.2 差异性分析 | 第65-71页 |
3.3.3 社会支持与校园适应 | 第71-72页 |
3.4 相关分析 | 第72-74页 |
3.4.1 来华预科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心理、社会文化、校园适应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72-73页 |
3.4.2 来华预科留学生汉语成绩与心理、社会文化、校园适应的相关性分析 | 第73-74页 |
3.5 回归分析 | 第74-77页 |
3.5.1 心理适应状况对成绩的影响 | 第74-75页 |
3.5.2 社会文化适应状况对成绩的影响 | 第75-76页 |
3.5.3 校园适应状况对成绩的影响 | 第76-77页 |
第4章 调查结论及建议策略 | 第77-90页 |
4.1 调查结论 | 第77-84页 |
4.1.1 来华预科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总体状况 | 第77-78页 |
4.1.2 来华预科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各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结论 | 第78-82页 |
4.1.3 来华预科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寻求社会支持的情况描述 | 第82-83页 |
4.1.4 相关分析 | 第83-84页 |
4.1.5 回归分析 | 第84页 |
4.2 促进来华预科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建议 | 第84-90页 |
4.2.1 提升学校管理服务水平 | 第84-86页 |
4.2.2 丰富课程内容 | 第86-87页 |
4.2.3 强化教师职能 | 第87-88页 |
4.2.4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第88-90页 |
第5章 结语 | 第90-92页 |
5.1 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91页 |
5.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91-92页 |
附录1 | 第92-99页 |
附录2 | 第99-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