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31页 |
1.3.1 CO_2的捕集和利用 | 第15-17页 |
1.3.2 甲醇的用途和开发现状 | 第17页 |
1.3.2.1 甲醇的用途 | 第17页 |
1.3.2.2 甲醇的开发现状 | 第17页 |
1.3.3 合成气制甲醇 | 第17-18页 |
1.3.4 CO_2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剂 | 第18-28页 |
1.3.4.1 铜基催化剂 | 第18-21页 |
1.3.4.2 非铜基催化剂 | 第21-22页 |
1.3.4.3 催化剂制备方法的影响 | 第22-23页 |
1.3.4.4 前驱体结构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4.5 CO_2加氢合成甲醇的反应机理 | 第24-28页 |
1.3.4.6 甲醇催化剂的失活 | 第28页 |
1.3.5 甲醇合成反应器 | 第28-30页 |
1.3.5.1 固定床反应器 | 第28-29页 |
1.3.5.2 浆态床反应器 | 第29-30页 |
1.3.6 喷雾干燥技术在催化剂制备方面的应用 | 第30-31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3-41页 |
2.1 原料及化学试剂 | 第33-34页 |
2.2 实验设备 | 第34页 |
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34-36页 |
2.4 数据分析与计算 | 第36-37页 |
2.5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7-41页 |
2.5.1 粉末X射线衍射(PXRD) | 第37页 |
2.5.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 第37页 |
2.5.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IR) | 第37-38页 |
2.5.4 N_2物理吸附测试 | 第38页 |
2.5.5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分析(SEM&EDS) | 第38页 |
2.5.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8页 |
2.5.7 热重分析(TGA) | 第38页 |
2.5.8 激光粒径分布测试(PSD) | 第38-39页 |
2.5.9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9页 |
2.5.10 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FTIR) | 第39页 |
2.5.11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39页 |
2.5.12 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 | 第39-40页 |
2.5.13 N_2O化学吸附测试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结构助剂对浆相甲醇合成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1-57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HT-x催化剂的制备 | 第41-42页 |
3.3 HT-x催化剂的物化性质 | 第42-51页 |
3.3.1 IR表征 | 第42-43页 |
3.3.2 XRD表征 | 第43-45页 |
3.3.3 SEM表征 | 第45-48页 |
3.3.4 TG–DTG曲线 | 第48-49页 |
3.3.5 N_2物理吸脱附测试 | 第49-51页 |
3.3.6 PSD测试 | 第51页 |
3.4 HT-x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第51-53页 |
3.5 HT-x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53-5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铝溶胶含量对浆相甲醇合成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7-77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CZAZ-nAl催化剂的制备 | 第57页 |
4.3 CZAZ-nAl催化剂的物化性质 | 第57-68页 |
4.3.1 XRD表征 | 第58-60页 |
4.3.2 TG–DTG曲线 | 第60-61页 |
4.3.3 N_2物理吸脱附测试 | 第61页 |
4.3.4 SEM表征 | 第61-66页 |
4.3.5 TEM表征 | 第66-67页 |
4.3.6 PSD测试 | 第67-68页 |
4.4 XPS分析结果 | 第68-69页 |
4.5 CZAZ-nAl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第69-70页 |
4.6 CZAZ-nAl催化剂的吸附性能 | 第70-72页 |
4.7 CZAZ-nAl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72-7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球形SiO_2沉积沉淀制备浆相甲醇合成催化剂 | 第77-96页 |
5.1 引言 | 第77页 |
5.2 xCZ/S催化剂的制备 | 第77-78页 |
5.3 xCZ/S催化剂的织构组构 | 第78-90页 |
5.3.1 XRF含量测定 | 第78页 |
5.3.2 IR表征 | 第78-79页 |
5.3.3 XRD表征 | 第79-81页 |
5.3.4 FT–IR表征 | 第81-82页 |
5.3.5 SEM&EDS表征 | 第82-84页 |
5.3.6 N_2物理吸脱附测试 | 第84-86页 |
5.3.7 TEM表征 | 第86-90页 |
5.4 xCZ/S催化剂的XPS分析 | 第90-92页 |
5.5 xCZ/S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第92-93页 |
5.6 xCZ/S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93-94页 |
5.7 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 第9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9页 |
6.1 结论 | 第96-98页 |
6.2 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10-11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