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食品的微生物检验论文

ATP荧光技术快速检测8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第12页
    1.2 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技术研究进展第12-14页
    1.3 ATP生物发光法研究进展第14-16页
        1.3.1 ATP生物发光法的机理第14-15页
        1.3.2 ATP荧光检测体系的构成第15-16页
        1.3.3 ATP荧光检测装置第16页
    1.4 ATP生物发光法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可行性分析第16-17页
    1.5 共增培养基研究背景第17-18页
    1.6 配制共增培养SSVP可行性分析第18-19页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9页
    1.8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9-20页
2 ATP生物发光法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第20-29页
    2.1 供试菌株第20页
    2.2 主要试剂第20-21页
    2.3 主要仪器第21页
    2.4 试验方法第21-22页
        2.4.1 建立ATP标准品各浓度梯度对数值Lg(mol/L)与相应荧光强度对数值Lg(RLU/20μL)的数学模型第21页
        2.4.2 构建8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菌落浓度对数值Lg(CFU/mL)与荧光强度对数值Lg(RLU/20μL)的数学模型第21-22页
        2.4.3 数据处理第22页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22-27页
        2.5.1 ATP标准曲线建立第22-23页
        2.5.2 构建8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菌落浓度对数值Lg(CFU/mL)与荧光强度对数值Lg(RLU/20μL)的数学模型第23-26页
        2.5.3 各致病菌菌落浓度与相应ATP总含量的关系第26-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9页
3 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生长阶段ATP含量变化的研究第29-37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29-30页
        3.1.1 仪器设备第29页
        3.1.2 实验材料第29页
        3.1.3 供试菌株第29-30页
    3.2 方法的建立第30页
        3.2.1 三种细菌不同生长阶段发光强度与菌落总数标准曲线测定第30页
        3.2.2 数据分析第3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0-36页
        3.3.1 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0-32页
        3.3.2 三种食源性致病菌菌落浓度与发光强度的标准曲线第32-36页
    3.4 结论第36-37页
4 ATP生物发光法快速检测食品中微生物总数第37-45页
    4.1 供试菌株与样品第37页
    4.2 培养基与试剂第37页
    4.3 设备与仪器第37页
    4.4 试验方法第37-39页
        4.4.1 微生物菌落平板计数第37-38页
        4.4.2 最佳裂解液成分、浓度及裂解时间优化第38页
        4.4.3 食物样品检测第38-39页
    4.5 结果与分析第39-44页
        4.5.1 ATP释放剂对致病菌释放ATP作用的影响第39页
        4.5.2 不同浓度CTAB对ATP生物发光反应体系中景值的影响第39-40页
        4.5.3 CTAB提取三种食源性致病菌ATP的最佳浓和时间第40-41页
        4.5.4 食品放置期间ATP发光强度与细菌总数的化第41-44页
    4.6 本章小结第44-45页
5 两种食源性致病菌选择性培养基的研究第45-60页
    5.1 实验菌株第45页
    5.2 主要化学试剂第45-46页
    5.3 主要仪器第46页
    5.4 试验方法第46-48页
        5.4.1 共增培养基SSVP研制第46页
        5.4.2 共增培养基效果验证第46-47页
        5.4.3 两种选择性培养基研制第47-48页
    5.5 结果与分析第48-59页
        5.5.1 共增菌培养基SSVP的研制第48-52页
        5.5.2 共增菌培养基增菌效果分析第52-57页
        5.5.3 两种选择性培养基研制第57-59页
    5.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6 ATP荧光检测笔系统设计第60-66页
    6.1 系统整体方案主要硬件设计与现第60-64页
        6.1.1 装置系统组成第60-61页
        6.1.2 各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第61-64页
    6.2 仪器的成型第64-65页
    6.3 仪器应用前景第65-66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5页
致谢第75-76页
个人简历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子商务环境下耐用品的动态定价研究
下一篇: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