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一、绪论 | 第10-19页 |
| (一) 研究背景与缘起 | 第10-11页 |
| 1.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层出不穷 | 第10页 |
| 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科学评价 | 第10-11页 |
| 3.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比较研究 | 第11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 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三)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 1. 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 2. 国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 第14-15页 |
| 3. 我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 第15-18页 |
| 4. 文献评述 | 第18页 |
| (四)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 二、部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 第19-26页 |
| (一) 相关学院 | 第19-20页 |
| (二) 培养目标 | 第20-21页 |
| (三) 学生选拔与管理 | 第21-22页 |
| (四) 培养方式 | 第22-24页 |
| (五) 培养效果 | 第24-26页 |
| 三、部分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 第26-39页 |
| (一) 培养目标 | 第26-27页 |
| 1. 荣誉学院 | 第26页 |
| 2. 准确定位 | 第26-27页 |
| (二) 选拔机制 | 第27-30页 |
| 1. 途径和条件 | 第27-28页 |
| 2. 个性化内容 | 第28-29页 |
| 3. 滚动淘汰制 | 第29页 |
| 4. 问题与反思 | 第29-30页 |
| (三) 学科基础 | 第30-33页 |
| 1. 基础学科 | 第30-31页 |
| 2. 学科交叉 | 第31-32页 |
| 3. 弹性学制 | 第32-33页 |
| 4. 问题与反思 | 第33页 |
| (四) 导师制度 | 第33-35页 |
| 1. 专业导师制 | 第34页 |
| 2. 校友导师制 | 第34-35页 |
| 3. 问题与反思 | 第35页 |
| (五) 学院建制 | 第35-37页 |
| 1. 独立建制 | 第35-36页 |
| 2. 集中住宿制 | 第36页 |
| 3. 政策支持 | 第36页 |
| 4. 问题与反思 | 第36-37页 |
| (六) 培养成果 | 第37-39页 |
| 1. 学业情况 | 第37页 |
| 2. 就业情况 | 第37-38页 |
| 3. 获奖情况 | 第38页 |
| 4. 问题与反思 | 第38-39页 |
| 四、对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 第39-49页 |
| (一) 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条件 | 第39-41页 |
| 1. 培养目标 | 第39页 |
| 2. 教学内容 | 第39-40页 |
| 3. 教学方法 | 第40页 |
| 4. 教学管理 | 第40-41页 |
| 5. 质量评价 | 第41页 |
| (二) 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外在保障条件 | 第41-44页 |
| 1. 国家政策 | 第41-42页 |
| 2. 社会环境 | 第42页 |
| 3. 生源质量 | 第42-43页 |
| 4. 师资力量 | 第43页 |
| 5. 相关流体性因素 | 第43-44页 |
| (三) 完善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 第44-49页 |
| 1.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 第44-46页 |
| 2. 改善模式运行条件 | 第46-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附录一: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13级培养方案 | 第51-55页 |
| 附录二:武汉大学弘毅学堂教学计划表 | 第55-59页 |
| 附录三: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