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致谢 | 第8-13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3页 |
| ·柞蚕蛹的营养价值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柞蚕蛹的营养价值 | 第13页 |
| ·蚕蛹的综合开发利用 | 第13-16页 |
| ·柞蚕蛹油的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 第16页 |
| ·超临界 CO_2技术(CO_2-SFE) | 第16-19页 |
| ·传统提取技术 | 第16-17页 |
| ·CO_2-SFE 原理、装置及特点 | 第17-19页 |
| ·CO_2-SFE 技术的应用 | 第19页 |
| ·微胶囊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 ·微胶囊化技术 | 第19-20页 |
| ·微胶囊化应用及作用 | 第20页 |
| ·微胶囊化的壁材选择原则 | 第20-21页 |
|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案 | 第21-23页 |
|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1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课题研究技术方案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不同蚕蛹油中脂肪酸的性状及组分分析 | 第23-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 ·4 种蚕蛹油脂肪酸的提取方法 | 第24页 |
| ·脂肪酸甲酯的制备 | 第24页 |
| ·FAME 的 GC-MS 条件 | 第24页 |
| ·蛹油的酸价的测定 | 第24页 |
| ·蛹油的皂化值的测定 | 第24-25页 |
| ·蛹油的过氧化值的测定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 ·4 种蚕蛹油的常规性状 | 第25-26页 |
| ·柞蚕蛹油组分分析 | 第26-27页 |
| ·蓖麻蚕蛹油组分分析 | 第27页 |
| ·家蚕蛹油组分分析 | 第27-28页 |
| ·缫丝后家蚕蛹油组分分析 | 第28-29页 |
| ·讨论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响应曲面法优化超临界 CO_2萃取蚕蛹油工艺 | 第30-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 ·试验原料及其主要试剂 | 第31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1页 |
| ·柞蚕蛹中脂肪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 ·原料处理 | 第31页 |
|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工艺流程 | 第31-32页 |
| ·柞蚕蛹出油率 | 第32页 |
|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 第32-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39页 |
| ·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 第35-36页 |
| ·蚕蛹油出油率的响应曲面分析与优化 | 第36-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柞蚕蛹油微胶囊工艺优化及表征 | 第40-5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0-44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40-41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41页 |
| ·柞蚕蛹油微胶囊化方法 | 第41页 |
| ·柞蚕蛹油微胶囊色差的测定方法 | 第41页 |
| ·粉末样品制作 | 第41页 |
| ·柞蚕蛹油微胶囊包埋率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 ·冷冻真空干燥柞蚕蛹油微胶囊工艺流程 | 第42页 |
| ·数据设计与统计分析 | 第42-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 ·模型建立及检验分析 | 第44-45页 |
| ·蚕蛹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响应曲面分析与优化 | 第45-47页 |
| ·柞蚕蛹油微胶囊不同干燥方法的色差与壁材的比较 | 第47-48页 |
| ·柞蚕蛹油微胶囊与壁材的表征比较 | 第48-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