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古文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錄 | 第6-9页 |
绪论 | 第9-31页 |
第一节 和选题有关的几个概念 | 第9-16页 |
一、古文 | 第9-11页 |
二、传抄古文 | 第11-13页 |
三、《康熙字典》古文 | 第13-16页 |
第二节 选题缘由 | 第16-18页 |
第三节 课题研究概述 | 第18-26页 |
一、隸定古文研究概述 | 第18-23页 |
二、《康熙字典》古文研究概述 | 第23-26页 |
第四节 选题宗旨及研究内容、方法 | 第26-31页 |
一、选题宗旨 | 第26页 |
二、具體的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第一章 《康熙字典》古文相关研究 | 第31-55页 |
第一节 《康熙字典》古文的来源 | 第31-36页 |
一、与出土战国古文字字形相合 | 第31-33页 |
二、源於文献(字书、韻书等)记缘 | 第33-36页 |
第二节 《康熙字典》古文与字头的关系 | 第36-41页 |
一、异體关系 | 第36-37页 |
二、假借关系 | 第37-38页 |
三、同义换读 | 第38-39页 |
四、误收和寫讹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康熙字典》古文的类型 | 第41-42页 |
第四节《康熙字典》古文的特点 | 第42-55页 |
一、异體繁多 | 第42-50页 |
二、讹混现象比较严重 | 第50-54页 |
三、假借字多 | 第54-55页 |
第二章 《康熙字典》古文中的隸定古文研究 | 第55-95页 |
第一节 《康熙字典》古文中的“隸定古文”的来源 | 第55-69页 |
一、来自甲金文 | 第56-57页 |
二、来自战国文字 | 第57-61页 |
三、来自《就文》 | 第61-68页 |
四、来自其他字书 | 第68-69页 |
第二节 《康熙字典》古文隸定方式研究 | 第69-79页 |
一、古文字隸定方式研究概述 | 第69-71页 |
二、《康熙字典》古文的隸定方式 | 第71-77页 |
三、从《康熙字典》古文看隸定中存在的问题 | 第77-79页 |
第三节 《康熙字典》隸定古文讹变研究 | 第79-95页 |
一、讹变研究概述 | 第80-81页 |
二、《康熙字典》隸定古文訛变举例 | 第81-86页 |
三、《康熙字典》隸定古文讹变的类型 | 第86-89页 |
四、从《康熙字典》古文看隸定过程中产生讹变的原因 | 第89-95页 |
第三章 《康熙字典》古文中的俗字研究 | 第95-103页 |
第一节 俗字概述 | 第95-97页 |
第二节 《康熙字典》古文中的俗字举例 | 第97-100页 |
第三节 《康熙字典》古文中俗字的特点 | 第100-103页 |
第四章 《康熙字典》古文中的假借字研究 | 第103-119页 |
第一节 传抄古文中假借现象研究概述 | 第103-105页 |
第二节 《康熙字典》“古文”中假借字举例 | 第105-111页 |
第三节 《康熙字典》古文中假借字的特点 | 第111-114页 |
一、语音上的特点 | 第111-112页 |
二、字义上的特点 | 第112-113页 |
三、字形上的特点 | 第113-114页 |
第四节 《康熙字典》古文中存在假借字的原因 | 第114-119页 |
第五章 从《康熙字典》古文看古汉字繁衍现象 | 第119-139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19-120页 |
第二节 《康熙字典》古文字形变化分析 | 第120-134页 |
一、《康熙字典》古文在结构方式上的变化 | 第120-124页 |
二、《康熙字典》古文在结构成份上的变化 | 第124-131页 |
三、《康熙字典》古文在构件数量和构件位置上的变化 | 第131-134页 |
第三节 从《康熙字典》古文看古汉字繁衍的一般情况 | 第134-139页 |
一、与结构成份有关的繁衍现象 | 第134-136页 |
二、与结构方式有关的繁衍现象 | 第136-137页 |
三、与构件数量和位置有关的繁衍现象 | 第137-13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39-143页 |
附录 《康熙字典》古文疏证 | 第143-341页 |
参考文献 | 第341-3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349-350页 |
致谢 | 第350-352页 |
个人简历 | 第352-3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