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第一节 龙岩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 | 第11-13页 |
第二节 龙岩方言的归属 | 第13-14页 |
第三节 龙岩方言的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一、龙岩方言的研究 | 第14-18页 |
二、龙岩闽南话过渡性特色研究 | 第18-20页 |
三、其它研究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研究主要内容,主要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五节 语料的来源及注音说明 | 第22-23页 |
第一章 龙岩辖区闽南话调查 | 第23-39页 |
第一节 龙岩闽南话调查情况说明 | 第23页 |
第二节 龙岩闽南话声韵调比较 | 第23-26页 |
一、声母 | 第23-24页 |
二、韵母 | 第24-25页 |
三、声调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单字音比较 | 第26-39页 |
第二章 龙岩闽南话---白沙音调查 | 第39-87页 |
第一节 声韵调 | 第39-41页 |
一、声母 | 第39-40页 |
二、韵母 | 第40-41页 |
三、声调 | 第41页 |
第二节 历史比较音韵 | 第41-53页 |
一、声母 | 第41-45页 |
二、韵母 | 第45-52页 |
三、声调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声韵调配合 | 第53-61页 |
第四节 同音字汇 | 第61-80页 |
第五节 龙岩白沙闽南话语言学考察 | 第80-87页 |
第三章 闽南话客家话语音历时比较-声母 | 第87-117页 |
第一节 心、邪、书、禅、生母擦音读塞擦音现象 | 第87-89页 |
第二节 古次浊声母来、明、泥、疑、日 | 第89-92页 |
第三节 匣母字读音 | 第92-98页 |
第四节 喻母 | 第98-103页 |
第五节 古无轻唇音在各地的体现 | 第103-105页 |
第六节 古无舌上音在各地的体现 | 第105-109页 |
第七节 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 | 第109-111页 |
第八节 其它声母 | 第111-114页 |
第九节 小结 | 第114-117页 |
第四章 闽南话客家话语音历时比较-韵母 | 第117-161页 |
第一节 关于上古几个韵部的讨论 | 第117-139页 |
一、东部 | 第117-122页 |
二、歌部 | 第122-123页 |
三、侯部 | 第123-125页 |
四、阳部 | 第125-126页 |
五、幽部 | 第126-130页 |
六、鱼部 | 第130页 |
七、支部 | 第130-135页 |
八、之部 | 第135-137页 |
九、脂部 | 第137-139页 |
第二节 关于中古几组重韵的讨论 | 第139-149页 |
一、支脂有别 | 第139-143页 |
二、鱼虞有别 | 第143-147页 |
三、代泰有别 | 第147-148页 |
四、覃谈有别 | 第148-149页 |
第三节 关于中古不同来源的几韵的讨论 | 第149-158页 |
一、中古虞韵 | 第149-152页 |
二、中古支韵 | 第152-154页 |
三、中古灰韵 | 第154-156页 |
四、中古昔韵 | 第156-15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58-161页 |
第五章 闽南话客家话语音历时比较-中古等第 | 第161-173页 |
第一节 一等有介音i | 第161-162页 |
第二节 四等字读洪音 | 第162页 |
第三节 一三等字同读 | 第162-169页 |
第四节 二等字 | 第169页 |
第五节 效摄四等 | 第169-171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171-173页 |
第六章 闽南话客家话语音共时比较(一) | 第173-213页 |
第一节 合口字读音 | 第173-174页 |
第二节 文白异读 | 第174-193页 |
一、文白异读单字 | 第175-182页 |
二、文白异读在各摄中的分布情况 | 第182页 |
三、造成文白异读的音素 | 第182-193页 |
第三节 知章三等读为洪音、知章读如见组 | 第193-194页 |
第四节 梗摄字韵腹为a | 第194-200页 |
第五节 不规则的鼻韵尾 | 第200-204页 |
第六节 见晓组腭化尖团 | 第204-207页 |
第七节 声化韵 | 第207-213页 |
第七章 闽南话客家话语音共时比较(二) | 第213-237页 |
第一节 阴声韵韵母为a | 第213-214页 |
第二节 牙喉二等 | 第214-218页 |
第三节 中古歌豪同韵 | 第218-222页 |
第四节 闽南三地鼻化韵 | 第222-227页 |
第五节 龙岩和客话的舌尖元音 | 第227-232页 |
第六节 不同于北京音的调类 | 第232-235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235-237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237-249页 |
第一节 总结 | 第237-245页 |
一、声母 | 第237-239页 |
二、韵母 | 第239-240页 |
三、声调等第 | 第240-241页 |
四、文白异读 | 第241-245页 |
第二节 龙岩闽南话的音系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 第245-249页 |
附录1 五地声韵调 | 第249-251页 |
附录2 五地比较语料 | 第251-307页 |
参考文献 | 第307-3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319-321页 |
致谢 | 第321-323页 |
个人简历 | 第323-3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