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学校归属感与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的相关概念 | 第13-16页 |
·归属感 | 第13页 |
·学校归属感 | 第13-14页 |
·虚拟学习社区 | 第14-15页 |
·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文献法 | 第16页 |
·调查法 | 第16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学生归属感的基本功能 | 第18-19页 |
·影响学生归属感的基本因素 | 第19-20页 |
·学生归属感与其他教育因素的关系 | 第20-21页 |
·学生归属感的测量 | 第21-24页 |
第3章 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的功能 | 第24-28页 |
·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是促进社区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 第24-25页 |
·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是增强学生适应能力的重要保障 | 第25-26页 |
·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是学生能坚持学习的必备条件 | 第26页 |
·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是推动社区交流的关键因素 | 第26-27页 |
·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是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条件 | 第27-28页 |
第4章 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的问卷编制与调查分析 | 第28-47页 |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研究思路及假设 | 第28页 |
·研究被试取样 | 第28-29页 |
·学校归属感研究取样 | 第28页 |
·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研究取样 | 第28-29页 |
·研究工具 | 第29页 |
·学校归属感问卷 | 第29-30页 |
·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问卷 | 第30-40页 |
·开放式问卷调查 | 第30-31页 |
·访谈研究 | 第31-35页 |
·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问卷 | 第35-38页 |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38-40页 |
·统计处理工具 | 第40-41页 |
·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 第41-47页 |
·总体分析比较 | 第41-42页 |
·学校归属感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 第42-45页 |
·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 | 第45-47页 |
第5章 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的归因分析与策略研究 | 第47-54页 |
·学校归属感与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的特点比较 | 第47-48页 |
·学校归属感的特点 | 第47页 |
·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的特点 | 第47-48页 |
·学校归属感与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特点比较结果 | 第48页 |
·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的归因分析 | 第48-51页 |
·学习时间及频率的影响 | 第49页 |
·同伴关系的影响 | 第49页 |
·社区满意度的影响 | 第49-50页 |
·学习者个人基本情况的影响 | 第50页 |
·社区成员之间的认同度的影响 | 第50页 |
·学习者的团队和好友数量的影响 | 第50页 |
·学习者参与社区活动程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增强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的策略研究 | 第51-54页 |
·社区功能最大化策略 | 第51页 |
·社区资源最优化策略 | 第51-52页 |
·团队合作策略 | 第52页 |
·游戏学习策略 | 第52页 |
·任务驱动策略 | 第52-53页 |
·政策保障策略 | 第53-54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总结 | 第54-55页 |
·本研究的创新 | 第54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4-55页 |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 | 第61-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1页 |